前言 我有两个关系不错的同学,她俩都有一个特点,经常喜欢跟我喊无聊。 一个同学喊完无聊,马上叫我给她分享电影、好吃好玩的地方,经常在朋友圈晒各种看剧心得、玩乐分享。 另一个同学也喜欢喊无聊,可她表面是吐槽无聊,实则是找我要鞭策充电。 每回发牢骚不超过3分钟,就让我作为旁观者泼泼冷水、让她清醒下,在一来一回的互动聊天中,她自己就会找到新关注点、定下新目标,满意地挂掉电话。 过不了多久,准能听到她分享新的进步。 多年过去了,第一位喊完无聊就去娱乐消遣的同学,除了延续她那周而复始的无聊,在工作、生活上也自我放弃,准备躺平了; 而第二位总在无聊过后,一次次自我突破的同学,职场中升级打怪的能力越来越强,今年还创立了自己喜欢的品牌,实现多年的梦想。 为何两人都是无聊,却导向完全不一样的人生呢? 秘诀在于,优秀的人借助无聊,能看到自己内心真正欲望和目标,从而转化为积极的行动。 如果你也想将无聊转化为积极的行动,我建议你尝试下这个四步法: 01 享受短期无聊 你有没有过下面这些觉得无聊的经历? 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苦苦煎熬,数着时间快快过去。 比如,夏天办公室空调坏了,你热得压根没法静下心来工作,因为自己不懂修空调,在等空调师傅修好的这段时间,简直度日如年。 老板安排你去听一场4小时讲座,你对讲座的内容毫无兴趣,还不能看手机转移注意力,一个上午就像一个世纪。 明知道投入一件事情对自己有帮助,可就是很难集中精力,过程中总会三心二意,也容易感到无聊。 比如,一个月一次长达半天的月度会议,走形式的内容太多,虽然你知道应该用心听这个月的数据,但你就是没法百分百集中注意力。 持续996,半个月都没休息,每天还要高强度地处理各种繁琐的工作,即使工作再重要,到下午疲惫的时候也很难专心,总是想找个机会放松下。这时候看似在忙事情,心里却无聊至极。 有些人一旦感受到上面这些无聊,心里就会发慌,想找各种事快点填满时间,尽快摆脱这种空虚感。 于是,便会约朋友聚餐娱乐;或者窝在沙发刷短视频、刷文章,沉迷在互联网的信息轰炸中放松一下。 这些高刺激的事,短时间确实让你摆脱了无聊。但结束后,你还是空虚,甚至更加地无聊和恐慌。 其实,如果你正视无聊的价值,短时间接受无聊,你反而会更充实。 20世纪90年代,心理学家桑迪·曼恩博士在研究职场情绪时发现,“无聊”是仅次于“愤怒”的常见情绪,通过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他还印证了“无聊的人比不无聊的人更有创造性”。 因为在很多所谓的漫不经心状态下,大脑在“展现出非常有组织的自发状态”,这种自发状态有很非常强的创造力。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吵架的经历,每次吵完架,你会不会总感觉自己没发挥好? 这是因为吵架的时候,我们容易陷进自己愤怒的情绪里,思维受到局限。 但吵完架后,躺在床上睡不着觉,你再想起吵架这件事,没有了当时的愤怒情绪和情境刺激,你就会更容易抽离出去,以更客观、全面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脑海迸发出不少骂人的金句。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允许自己进入“无聊”、“无所事事”的状态,而不是为了逃避无聊,转而投入游戏、短视频、娱乐八卦这些高刺激的享乐中,它只会让你越玩越累,越感觉空虚无聊。 而且,我们要珍惜“无聊”的时间,它能让我们从眼前这些繁忙的事务中抽离出来,不再只是埋头做事,而是抬起头来思考,做更长远的规划。 短时间享受无聊后,也不能无休止地停留在无聊里。 像只是迫于生计而上班,每天睁眼起床想到上班就倦怠,到了公司各种摸鱼等下班。日复一日地混日子,感受不到成长,也找不到任何乐趣,甚至觉得活着就很无聊。 这种长期无聊,就要继续下面的三步来加以解决。 02 创造做事意义 我以前刚转型销售时,每次约客户都要奔波半天,碰上时间不凑巧,还要在门外等上一两个小时,才能见面聊十几分钟或半小时。 起初,我真的无聊到抓狂,质疑这份工作到底有没有价值,感觉大部分时间都在等待中虚度。 到后来逐步成单,很多客户说,是先被我的诚意打动,产生了信任,才愿意了解我们的产品,愿意深度合作。 这个反馈让我意识到,我在约客户过程中默默付出的时间也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我开始享受这个等待空档,并更愿意借碎片时间做好见客户的充分准备了。 所以,无聊与否,选择做什么事不重要,给自己找到为什么做这件事的理由,增加做事的意义感,才重要。 如果你正陷入无聊中,觉得自己做的事毫无价值,可以借助“回顾过往经历、创造新的体验”这两步增加意义感。 1、回顾关键经历 寻找意义,如果只是回想早餐吃了什么,去了哪个地方,做了哪几件事,就没什么意思了。 我们要去回忆生命中那些让自己有强烈收获感的峰值时刻,例如你的第一次比赛获胜的经历,一个突破自我的瞬间。 回忆过程中,你最好还能像放电影一样,多回想发生过程的细节,画面感越清晰,大脑借助视觉冲击的感受会越强烈。 具体方法可以用提问清单,可以请别人来问,或者是自己用笔记下来回顾: 1)回顾过往经历,哪一件事情让你特别容易投入,而且有收获? (例:半年前给部门做的一次功利性学习分享) 2)事情发生在哪里,当时周围的环境是怎么样的? (例:在公司的培训室,我们把桌子围成一个圈,然后还有很多我自己做的游戏道具) 3)和你一起的有哪些人,大家都在干什么? (例:部门里跟我一样喜欢学习的小伙伴,一共有十来个,大家都特别投入地分享自己学习的痛点和经验) 4)你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有什么样的表情? (例:听到同事夸赞我分享的方法指导性强、非常实用,我心情特别激动,笑得特别开心) 5)你觉得自己收获的最大满足是什么? (例:用心帮助别人带来的收获特别难忘) 在回答满足感的时候,一般都容易回到价值观上来,价值观的满足就是你做事背后的意义。 2、创造新的体验 回顾过往关键经历,了解到自己做事的意义和价值观,喜欢什么样的收获后,我们就可以从正在做的事情中,也挖掘出这样的收获,创造新的体验。 比如,你正在给客户写一份说明文档,觉得没有技术含量很无聊。 这时,你就可以换位思考到客户的角度,关心他们会有哪些不容易弄懂的地方,怎么写更容易让他们看得懂,享受帮助别人带来的价值感。 一旦有了帮助人的意义,你就能感受到用心写完一份文档后的满足感,投入度变高了,自然也就不无聊。 03 不断刷新目标 找到做事的意义,能让你产生价值感,而不断刷新目标,则会让你不断从所做的事中,感受到新的挑战。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经常会在当下小目标已经达成,不清楚下一步要做什么时,容易感到无聊。 不论是约朋友娱乐放松,还是自己尝试去做某件事情,回顾时都觉得啥也没做,毫无成就感,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劲。 可当我又给自己设定了稍有挑战的小目标时,整个人就充满斗志了,注意力全聚焦在怎么实现目标上。 比如工作上,1个月内强化聚焦要事的工作习惯;刻意练习跑步,实现跑一个半马。 那如何定一个有驱动力的小目标呢?既可以从兴趣点入手,也可以从痛苦点入手。 兴趣点比较容易找,我们大部分时候还是能感知到自己对哪些事情有兴趣、有动力的。 可是痛苦就不一样了,很容易被当成敌人一样,迅速回避掉,可越让我们痛苦的事情,背后未被满足的需求如果挖掘为目标,产生的动力就会越强。 以我自己为例。 我刚参加工作做测试,天天对着电脑码代码,还要反复测试找bug,让我觉得无聊至极,每天都不想上班。 我就给自己定下小目标:一年内,必须在公司想方设法找各种机会,转一份跟人打交道的工作岗位,如果转岗无望就换公司。 在不想天天面对电脑的痛苦驱动下,我开始不那么排斥测试工作了。因为我每天要更高效地完成当天测试份内工作,才能腾出时间和精力去留意公司的其他机会。 我开始自告奋勇地把大家都不愿做的会议纪要差事揽了下来。 由于写得特别认真,一些项目经理开始带上我到客户现场去听需求,帮忙写会议纪要。 在会议上,一有机会,我就会见缝插针地揽活。 比如每次会议,我除了写好会议纪要,还会帮领导把会议待办事项也持续跟进闭环,碰上解决不了的难题,我还会主动请缨去帮忙督促和传话。 我以测试身份在各个项目揽了一年杂活,偷学到不少项目管理方法技巧后,这个认真负责劲被一个重要客户观察到了,他竟然跟老板表扬我,并提出要求让我做项目经理。 我的第一步转岗小目标,不但顺利实现了,还意外地收获了晋升。 04 持续积极行动 有了做事的意义和目标后,剩下的就是行动了。 你只要“减少自我设限、增多正向反馈”,就能减少行动阻力,让自己持续动起来。 1、减少自我设限 如果你觉得目标可以实现却迟迟不行动,很大可能是头脑中的自我设限信念,给你制造了太多干扰信号。 这时候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识别出自我设限信念,并尝试转化为对具体行动的清晰指令。 第一步:识别出自我设限信念 最好是能找个不受干扰的环境,让自己拿张白纸、或在电脑空白文档中,把脑海的想法都写下来。 写完后再检查下:为了实现你的目标,哪些想法是有用的?哪些想法是没用的? 没用的想法就是你的自我设限信念了,比如:这也太难了,我现在没时间。 第二步:拆解可指导每一步行动的具体指令 找到自我设限信念,如果能拆解清晰具体、可以指导每一步的行动指令,行动起来就容易了。 拿一周内完成年终述职报告为例,你可能会因为这样的念头而焦虑“时间这么短,我根本提炼不出有价值的工作”。 但如果你尝试用逻辑来拆分落地行动指令,就可以这样转化,目标是:周五向领导提交一份年终述职报告,让领导看到我这一年的成果和进步。可按经验分配不同时间段做什么,比如: 1)花1-2小时,用导图梳理一下述职报告的大致思路框架。 比如采取一个双向沟通的框架来拓展思考,领导最关注什么?我想要达到什么目标?结合领导的关注点,我怎么能更清晰地呈现出汇报内容,让领导看到价值? 2)花半天时间搭出述职报告的PPT框架,参考前面画出来的思路定下PPT的标题,然后把这一年的工作素材全部分类丢在每一页PPT的下面。 3)花半天时间归纳提炼PPT的内容,有了原始素材,就可以一页页的归纳提炼内容,让PPT看起来更精炼简洁,言之有物了。 4)最后一步就是放一个晚上,等回头再看看时,可以怎么再优化一下。 这么一拆分,每一步的行动是不是就变得特别具体呢? 只有觉得行动变简单,大脑才愿意去行动,如果还会有难度,那就继续进一步拆细,直到拆解到自己觉得很容易去启动为止。 2、增多正向反馈 注意力在哪里,改变就会在哪里。 在行动过程中,将注意力放在自己做成了哪些事情上,而不是看不足和问题,你将会有更强的动力去开展下一步行动。 正向反馈更多要靠自己来做。 完成阶段性小目标后,就习惯性复盘下过程中的收获,形成复盘总结的习惯。 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欣喜地接受外部给你的正向反馈。 比如遇到一个善于积极鼓励你的领导,可以多多跟他同步你的进度和收获; 多和有共同目标、且积极正向的朋友和同事交流,小圈子这种相互肯定的正向激励,也能让你更有动力,避免懈怠。 我以前管理下属时,在他们做完周汇报,或专项工作的里程碑小结时,就会特别认真地点出他们这次的进步点。 在我反馈的那一瞬间,我能明显感受到下属听完后眼睛发亮、很受鼓舞。在后面的工作中,他们的这些闪光点会表现得更明显。 甚至受我的影响,他们也开始学会在跟同事和客户的交流过程中,习惯性以欣赏他人优点的方式做正向交流。 甚至还感染到客户回馈:为什么跟你们合作,就是因为看到你们整个团队都非常地正向积极,有这样的氛围肯定能把事做成。 05 小结 当我们无聊时,大脑传递的信号并不是要我们尽快摆脱这种不适感,而是要我们找到一个与世界连接的更好方式,以表达我们的愿望,施展我们的能力。 真正优秀的人,不会抗拒无聊,而是会享受短期无聊的价值,帮自己从身边事短期抽离出来,做更全局、更创新的思考。 他们也不会长期停留在无聊中,就像我文章开头的第二位朋友一样,他们会继续用下面三种方法,从无聊里走出来,实现一个个新的目标。 1、赋予做事意义:摆脱为做而做的形式工作,通过回顾关键经历、创造新的体验,找到做一件事情的理由。 2、不断刷新目标:不断制定短期、可行、有挑战的目标,你才会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注意力想方设法达到目标,规避无聊。 3、积极持续行动:减少自我设限和增加正向反馈,让自己全身心投入做事过程中,持续行动。 当你做到享受短期无聊、赋予做事意义、不断刷新目标、积极持续行动,你就不会再畏无聊如虎,而是能借助无聊让自己更加优秀!
(内容来源:华为WeLink,2022.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