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心灵:每个人都拥有让自己成功快乐的能力

[复制链接]
查看2300 | 回复1 | 2022-5-28 15: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
认知层次决定生命的海拔高度,美好心灵决定人生的快乐幸福。   
记不清这是我第几次向别人推荐这本书了,凡是遇到当下对自己心灵非常关照(关心、关切、照见、照顾)的人,我都会坚定不移地推荐阅读这本书。
我是在2020年购买并阅读了《重塑心灵》这本书的,当时读这本书纯粹是追根溯源想深入了解NLP(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 神经语言程序)理解层次模型。但是读完之后,我发现这本书实际是一本心灵修炼手册。目前,社会上关于身体健康和保健养生的书籍很多,但是关于心灵修炼的却很少。《心经》或王阳明的《心学》也是心灵方面的经典书籍,但是仍然属于认知和意识层面的,并不教别人如何操作和领悟。换句话说,很多书能够给读者指明方向,端上来热气腾腾营养丰富的鸡汤,但没有提供喝汤的勺子,而这本工具书实际就是一把喝汤的勺子。
51c39dd9d1482d3bf951cd867a54c0f6_800x450.jpg
我记得有一部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纳什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叫《美丽心灵》,也是关于心灵成长的。纳什是个数学天才少年,但是也经历了中年危机,包括失业、不被学术认可,婚姻和感情危机,甚至严重到精神分裂。经历了各种医学治疗手段仍然无效,几乎所有人都快放弃他的时候,他却在妻子的照料下,自己神奇地恢复了心灵健康,并在1994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很多人,包括艺术家、企业家、政治领袖也都曾经有过心灵的创伤(抑郁、焦虑、恐惧、自卑、自闭、狂躁......),而且有时候越优秀、成就高的人心灵越容易“生病”,并且这种“心病”几乎无药可治(所谓的药物治疗主要靠神经性药物抑制,治标不治本,甚至更加严重),只能靠自己。所以心灵也是要修炼的,拥有美好的心灵,才能真正做到身心健康。
心灵是什么?它看不到,摸不着,甚至是否存在都难以证实,学术界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我一直对心灵抱有虔诚地敬畏之心,并小心看护。本文以书中关于NLP的12条前提假设为基础,简单而浅显涉猎下。这里特别提醒:假设并非经过科学验证,假设因为相信所以看见。虽然假设没有办法像科学那样通过实验被证实或证伪,但据我自己的阅历和经验判断,这12条假设是目前最符合我对自己对世界的认知。

第1条: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
No two persons are the same.
我认为可以从三个层次理解这句话:
1. 没有两个人的人生经验完全一样(过去);
2. 没有两个人的BVR系统(信念believe、价值观value、信条rule)完全一样(现在);
3. 没有两人的态度和行为模式完全一样(未来)。
由此得出一个结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正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使得世界更加多元化,富有创造性,且不断地演化、发展和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人与人之间有不同的观点非常普遍,哪怕是最亲密的人也会有不同看法和分歧。所以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应该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而非东风压倒西风或西风压倒东风。

第2条:一个人不能控制另外一个人
One person cannot change another person.
一个人不能改变另外一个人,每个人只能改变自己。用当下最时髦的话解读就是一个人不能PUA另外一个人。每个人的BVR系统只对本人有效,不应强迫别人接受。西方哲学界最认同孔子的一个理念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我认为即使“己所欲,也不要施于人”,就好比我喜欢吃肉,我的朋友并不一定也喜欢吃肉,尊重对方自己的选择是最恰当的相处方式。
当然,我认为通过说服等方式影响别人自愿接受是没有问题的。一个人要想影响另外一个人主要手段还是“投其所好”,或者说采用价值交换或对价机制。价值交换是相对“公平”地影响别人行为的合法手段,既达到组织目标又给他人自由选择权。了解别人的价值观,通过在对方在乎的价值方面进行交换(例如激励),使得他人自愿推动自己的行为改变(例如趋利避害)。所以企业最重要的选拔人才最核心的标准就是BVR(信念、价值、信条)的认同,没有BVR的认同,就做不到自动自发,行为不具有长期可持续性,甚至还会导致认知失调和心灵生病,这样再好的人才也会成为“废柴”,很难跟企业一起走得更长远。

第3条:有效用比有道理更重要
Usefullness is more important.
只追求有道理但无效果的人生,难以有成功和快乐的体验。只讲道理,不追求实际效果就是纸上谈兵和自欺欺人。因为没有两个人的BVR是一样的,所以没有两个人的”道理”是完全一样的。坚持道理,只不过是坚持一套不能放在另一个人身上的BVR。
讲道理往往是把焦点放在过去的事上,而注重实际效果则会把注意力放在未来。当然,有效果和有道理并不矛盾冲突,也可以兼得。在三赢(我好、你好、世界好)的原则基础上追求效果,比坚持“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更有意义。

第4条:只有由感官经验塑造出来的世界,没有绝对的真实世界
The map is not territory.
我们认知的世界是“客观世界”在我们脑中的投影,没有绝对的真实,只有主观的真实,或者相对的真实。人的大脑通过感觉器官收集信息,感官的运用是主观的和有选择的,因此不能、也不需要把所有数据和信息都收集记录。大脑收集的数据经由我们的BVR系统过滤而决定其意义,并记忆在大脑中。我们的BVR是主观形成的,因此,过滤出来的意义也是主观的。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大脑自制的世界地图中。我们是凭大脑对世界的认知去处理每一件事,改变一个人大脑里的世界,这个人对这个世界中事物的态度便会改变。
我们无须改变外面的世界(我们无法知道它是怎样的),只要改变我们自己(头脑中的世界),我们的人生便会有所改变。这就是为什么会有人利用虚构的故事、编撰的神话和虚假的新闻,来操纵人们的认知。
事情本身不会给我们压力,压力是来自我们对事情的反应。情绪也从来不是来自某人的言行或者环境的转变,而是来自我们对它们的态度。

第5条:沟通的意义决定于对方的回应
The meaning of communication is the response one gets.
沟通没有对与错,只有“有效果”或者“没有效果”之分。沟通的效果由接受方是否收到你想表达的信息,并且按照你的意愿行动来决定,沟通者讲得再好,哪怕是天花乱坠也不是关键。沟通的效果由讲者控制(control),但是由听者决定(decide)。

第6条:重复旧的做法,只会得到旧的结果
Repeating the same behavior will repeat the same result.
过去不成功,只是说明过去用过的方法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改变做事的方法。做法有不同,结果才会有不同。任何新的做法都比旧的多一些成功机会。希望明天比昨天更好,就必须用与昨天不同的做法。
改变是所有进步的起点。世界上本来便是每样事物都在不停地改变中,不肯改变的便感到压力越来越大,最终面临淘汰或失败的威胁。习惯使我们不用思考便能做某事,这也使我们忘记根据自己想达到的效果作出行为修正。

第7条:凡事必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
There are at least three solutions to every situation.
有选择就是有能力。对事情没有选择的人,必然陷入困境,因为别无选择。对事情有两个选择的人也会陷困境,因为左右两难,进退维谷。有了第三个选择的人,很快便能找到第四、五,甚至更多的机会。永远给自己创造第三选择,所谓“三”就是“三生万物”,让自己拥有更多的选择。
没有办法,只是说已知的办法都行不通。但“没有办法”使事情划上句号,“总有办法”则使事情有突破的可能。世界上尚有很多我们过去没有想过,或者尚未认识的方法。只有相信尚有未知的更有效方法,才会有机会找到它和使事情改变。

第8条:每一个人都选择给自己最佳利益的行为
Everyone chooses the best behavior at the moment.
每一个人在做任何事时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需要,对这个人的潜意识来说,都是当时环境里最符合自己利益,最好的选择。哪怕事后被证明是非常愚蠢和错误的选择。
每个行为的背后,都必定有正面的动机。动机不会害自己,只是行为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了解和接受每个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才容易引导一个人改变行为。动机往往是在潜意识的层面,不容易有意识地表达出来。找出行为背后的动机,最易的方法是问对方想通过该行为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或得到什么样的价值。任何行为在某些环境中都会有其效用,没有不对的行为,只有在当时环境中没有效果的行为。

第9条:每个人都已经具备使自己成功快乐的资源
Everyone already possesses all the resources needed.
每一个人都有过成功快乐的经验,也是说具备了使自己成功快乐的能力。我们每天里遇到的人或事物,都包含了能给我们带来成功快乐的因素,取舍全由个人决定。所有事情或经验里面,正面和负面的意义同时存在,这事情或经验是我们的绊脚石抑或上升阶梯,由自己决定。
人类只用了大脑能力的极少部分,提升大脑的运用效率,就会有更多美妙的奇迹发生。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改变思想去改变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
不信自己有能力或有可能成功快乐,是自己获得成功和快乐的最大障碍。成功快乐的人所拥有的思想和行为能力,都是经过一个过程而培养出来的。有能力替自己制造出困扰的人,也有能力替自己消除困扰。情绪、压力、困扰都不是源自外界的人或事物,而是由自己内心的BVR产生出来的。

第10条:在任何一个系统里,最灵活的部分便是最能影响大局的部分
In any system, the most flexible person has the control.
灵活就是有一个以上更多的选择,选择便是能力,最灵活的人便是最有能力的人。灵活是使事情更快更有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人生成功快乐的重要因素。灵活的人是用自己的步伐和节奏去作出改变,而固执则是在被逼的情况下作出改变。容许不同的意见和可能性,便是灵活。灵活不代表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是容许自己找出三赢(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可能性。
在企业系统中,流程定义了绝大部分岗位、角色和活动,认真履行好岗位职责,就可以达到流程的要求。而不能被定义,相对灵活的部分,往往是业务目标是否能达成的关键。这部分属于创造性的,承担这部分职责的人目标越清晰,结果会越趋近于目标,反之则会远离目标,所以作为商业成功的责任人和组织流程的owner,管理者拥有最灵活变通的权力,也是业务成功最关键的决定要素。

第11条:没有失败,只有回应信息
There is no failure, only feedback.
“失败”只是表明过去的做法得不到期望的效果,是给我们需要改变的信号。“失败”是把焦点放在过去的事情上,“怎样改变做法”是把焦点放在未来。“失败”是过去的经验,而经验是让我们提升的阶梯。每次“失败”,都只不过是学习过程里修正行动的一步。掌握了每次“失败”带来的教训,每次“失败”便都变成了学习。

第12条:动机和情绪总不会错,只是行为没有效果而已
Intentions and emotions are never wrong, only the behavior has not been effective.
动机在潜意识里,潜意识从来都不会有伤害自己的动机,总是正面的。只是潜意识会误会地以为某些行为可以满足某些需要,而又不知有其它更好的做法。情绪总是给我们一份推动力,让我们在事情中学习。学到了,情绪便会消失。没有学到,同样的事情和情绪还会再来。我们可以接受一个人的动机和情绪,同时不接受他的行为。接受动机和情绪,是因为动机和情绪不会错。不接受行为,是因为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需要作出改变。

小结
“境由心生”,一个人快不快乐,不是事物本身造成的,而是源自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当我们认为“做难事必有所得”,那么就不会觉得做难事是在受苦煎熬;当我们把登山“一览众山小”当作目标,就不会觉得爬陡坡是逆境;当我们认知到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态,就不会将某时某刻的是非、成败、得失当作心中挂碍。
顺境还是逆境完全取决于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当功名利禄、金钱财富都不能解决我们自身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认知到心灵才是人生终极归处。

本文作者:焦锡谦(华为人力资源领域专家/华为大学金牌讲师)
内容来源:华为WeLink, 2022.6.26)
车研会员,开心每一天!
车载诊断技术 | 2022-6-4 21:4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不错的
车研会员,开心每一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