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生气,但不要越想越气”:职场上克制情绪7个良好习惯

[复制链接]
查看2046 | 回复0 | 2022-4-14 21: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
前段时间有条新闻,一名29岁的程序员未经公司许可,在离职当天,私自将即将上线的京东到家平台系统代码全部删除,构成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个月。
c5ba8ba9f082990eb55153c51af4066d_670x555.png
因为看不惯领导,试用期被辞退等情况,与公司反目成仇的例子比比皆是,发泄情绪固然重要,而找到一个合理宣泄方式更重要。
日本人际关系疗法(IPT)专家水岛广子在《你可以生气,但不要越想越气》一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从本质层面解决情绪化的困扰。
我们为什么会发脾气?
一般来说,“情绪化”指的是人被情绪支配,无法进行冷静的思考。它的症结不在于情绪,而在于思考的方式。
“情绪化”的成因之一,也就是“别人看不起我”“别人不尊重我”等“情绪化思考”,实际上是把“我是不是一个值得尊重的人”的决定权抛给了对方。
这就把自己置于一个非常弱小又无依无靠的境地,因为一切都任凭对方摆布。把自身价值交由对方(带有情绪地)评判,是一种非常不稳定且不自在的状态。越纠结于自己的“正确”就会越孤独。
所以我们需要坦然认可自己的情绪,无论是孤独、愤怒,都是“在某种状态下产生的情绪,是人之常情”。
“我不用说,对方也应该知道”,这种想法会给人际关系造成不必要的阻碍。
a6cae2ec040cf86fcca116a1cca31e84_646x1094.png
一提到“自己的感受只有自己知道,所以要如实相告”,有些人就会觉得“鸡毛蒜皮的感受还要告诉人家,显得太幼稚了”。
然而,就是这种“把感受都告诉人家,实在太过幼稚”的概念,会让人趋向于忍耐。
从表面来看,能够忍耐常常意味着这个人更加“成熟”,但这种概念本身就是错误的。能够对自己的“领域”负责,同时也能够尊重对方的“领域”,才是真正“成熟”的人际关系。
当自己陷入情绪化时如何调整?
在职场上我们经常会面临自己的想法与领导相悖,或者领导并不认可自己工作的情况。这种时候,我们不要把整件事看作是“我被教训了”,而要看作是“领导只不过是在她自己的‘领域’发发牢骚”。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受不了亲戚朋友说“为了你好”。也不是讨厌对方,对方说得也确实在理,但就是心里窝火。
显然,这是因为自己的“领域”被侵犯而心生不快。即使对方句句在理,可是“为了你好”这句话说出口的那一刻,对方就侵入了自己的“领域”。
因为对方虽然说是“为了你好”,但究竟对自己好不好,只有自己知道。
6cca13fa78b341b640acc51248c28be2_640x662.png
我们可以开诚布公地告诉对方:“你一说为了我好,我的压力就很大,可不可以别再这么说了?”也可以把对方的话看作是在他自己的“领域”里自说自话,与“我”并没有任何关系。
当对方说“为了你好”的时候,会让我们产生一种“因为对方为我着想,所以我不应该有所抗拒”的想法。这种想法可以叫作“‘应该’思维引发的自我情绪压抑”。
然而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比起“应该”做什么,我们更需要关注自己的情绪。究竟对自己好不好,只有自己知道。
“这样做会更好吧?”说出这句话,就等同于跟别人说:“你现在这样不好,可不可以照我说的方式来改变?”
当自己的现状遭到否定,每个人内心都会受伤,即便认为对方说得对,也会不由自主地心生不悦。
当然,好的劝告方式也是有的。最恰当的方式是充分把握对方现状,在认可“现在这样就挺好”的基础上,再提出建议:“我的想法是这样的,能不能做一些改变?”
在提建议时对事不对人,将“行为”和“人格”区分开来。指责别人“何必那么纠结”,就是在侵犯对方的“领域”。
a46a78447ed2b1869583bc2cb193830f_600x450.png
避免情绪激动的7个习惯
习惯1:掌控自己的身体状态,当思维的控制力下降时,自己要有所察觉。
习惯2:转换视角看问题,避免陷入“为什么总是我”的“受害者心态”。
习惯3:写“好友笔记”, 步骤① 在笔记本上如实写下自己的情绪;步骤② 写下自己的好朋友可能会说的话。培养“记录情绪”→“模仿好友安慰自己”的习惯,重视“初始情绪”,提高自我肯定程度。
习惯4:从“我”出发看问题,意味着在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要对自己的“领域”负责。
习惯5:放下“应该”,为“希望”而生活,如果陷入“应该”思维,可能会把“所有人都应该这样,但他却没有做到”之类的个人“正确”强加于他人。
“应该”思维的实质是一种“受害者心态”:“我自己千辛万苦坚持了原则,结果却是我自己吃亏……”所以,不为“应该”生活,生活会舒服许多。
习惯6:远离让人“情绪激动”的现场,某些时候走为上策。
习惯7:找到“自动开关”,关闭“心灵百叶窗”,简而言之就是不闻不问。把触发条件强行从意识里清理出去,让它们从自己的世界消失。
“可为之事,尽力为之;不可为之事,尽心从之”。
写在最后
当与情绪化的人相处时,不要纠结“谁对谁错”,要把对方看作是“受伤的人”。
这样并不代表承认“自己错了”,而是“不再争论‘谁对谁错’这个问题”。好好倾听,是最有效的应对方式。
我们之所以会强调“自己如此正确”,是因为我们渴望得到周围人的认同。
然而人生而坚韧,也生而温柔。尽管这份温柔只在内心从容的时候才会表现出来,但即便是在忧心忡忡的时候,我们也能从中看到他们全力以赴的模样。
(内容来源:华为WeLink,2022.4.14)
车研会员,开心每一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