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道理,是世界上最不值钱的东西

1923 0
发表于 2022-3-11 21:33:2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
前言
明明知道早睡早起精神好,但一到晚上就忍不住要熬夜刷短视频。
明明知道只要坚持就有不错的结果,但做了两天就是坚持不下来。
明明知道朋友跟自己讲的道理是对的,但就是很不爽不想听。
为什么你懂了这么多道理,却依然连一件小事都做不好呢?
这是因为道理虽然重要,但仅仅知道道理是不够的,甚至可以说道理是这个世上最不值钱的东西,因为道理人人都知道、人人都会说。
反而是下面这四点,比道理更重要。

01能让人听
我姐到适婚的年纪了,但还没有一个稳定的男朋友,我妈急得很。
这不,国庆一回家,我妈又催起来了,“你过今年就28岁了呀,再不结婚,过了年纪就是别人挑你了......”
“别说了……”话没两句,我姐就不耐烦了。
为什么我姐对我妈的劝说这么反感呢?
《三傻大闹宝莱坞》中有句很经典的台词:给建议容易,接受建议难。
心理学上有个“信念固着”理论,即人们一旦相信了某个错误的信念,即使原先支撑它的证据被否定,也依然会继续坚持。
讲道理,就是不断在试图用证据去证明对方的错误,所以你越是讲道理,对方就越难以接受。
更何况,大多时候,道理的对错都是不太明晰的。
我们在讲道理的时候,总以为对错十分清晰,但其实只是基于自身过往经历、利益和立场的一叶障目。
比如,我妈认为该早结婚,实际上包含了她那代人早婚早育的时代烙印,再加上那时候女性比较依赖男性,早点结婚好处不少。
但就我姐看来,自身经济实力在当地还可以,其它条件也不错,优婚的重要性要大于早婚,所以并不着急。
所以除非你想惹人讨厌,不然不管你有多信奉一个道理,最好都是把它藏在心里。因为这是你的道理,不是别人的道理。
如果实在想让人接受你的想法,也不能采取讲道理的方式。
道理要从你传递到另一个人身上,至少要满足两个要求:
▼ 1、感性认同先于理性认同
那些高明的作家和老师都善于激发人的感性认同:
1)把道理揉进故事里,通过故事引起情感共鸣;
2)即使学习者犯了些错误,他们也会先做部分认同(以换取对方情绪上的认同),再进行纠正。
还以我妈劝婚这个事举例,虽然她不是作家也不是老师,但她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她一看我姐不听,立刻就开始唉声叹气了,
“我知道你也不容易,合适的不好找(先同意),你看你姑妈就是吃了晚结婚的亏(讲故事),所以你也该急一下了(纠正)......”
这么一套组合拳下来,我姐的情绪就缓和下来了,“又不是我不想找,实在是没遇到合适的嘛......”
▼ 2、基于自身实力发言
“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内”这句话是永恒的真理。
在当前领域发表建议的你,有什么不错的建树吗?假如没有,别人凭什么听你的,你又怎么保证自己是正确的呢?
比如一段失败婚姻的经历者劝说你结婚,那在你听来,恐怕劝退的作用居多。

02能有效果
前几个月,阿富汗有则新闻令我印象深刻:
阿富汗大学规定,男女生「用帘子隔开上课」,且女性必须提前5分钟下课,避免在外面和男性碰面。
有不少人看到这新闻,一下子就大加批判,说这是性别歧视,是社会的倒退,都2021年了,我们的大清都亡了110年了......
但在我看来,抛开别的因素,单论这件事,阿富汗不仅可以说做得对,甚至可以说做得相当精彩。
知乎有一篇“Setsushin”写的评价,非常准确:
在保证了核心诉求(女性的受教育权)的前提下,采用成本尽可能最低的方式(拉帘子+提前下课错开人流)照顾到了原教旨保守反动派的脸面,堪称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办事的典范。
正如邓小平说过的一句话,“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追求效果,比坚持什么是对的更有意义。
只强调有道理而不管效果,其实是自欺欺人,于事无益。
1)强调有效果,更具有实践性,可以为行动提供清晰的指引方向。
2)有效果,才会有成功和快乐的体验。当你体会到成功和快乐的体验,你才会坚持去做一件事。
像有道理和有效果的矛盾,在工作中也无处不在。
比如,遇到无理取闹的客人,你据理力争,只会把场面弄得难堪,影响其它客人;相反息事宁人,牺牲点小利,却能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再比如,同事不配合工作,按照道理来说是他的责任,你可以委屈、可以不管不顾,结果就是把活搞砸了;但如果你额外费些努力去搞定同事,却能把事顺利完成。

03能真的会
我们之前写过一篇关于《功利性学习》的文章,有个同学回复说“不就是根据工作需要学习吗?还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的废话”
这就是没有认知到学习的本质,假如我反问两句,“为什么要根据工作需要学习?”“具体怎么根据工作需要学习?”
这位同学可能就傻眼了。
不懂得功利性学习的原理,我们就不会心悦诚服地去执行;不懂功利性学习的实操步骤,我们就没办法上手去用。
这就是几句道理给不了的东西,不能让人真的学会。
很多广泛传播的道理,充其量只能算是观点罗列而已,感性是绰绰有余了(堆砌不知真假的故事),理性探究却很少,缺乏充分的事实依据、关键和本质探究。
而这些被忽略不提的细节,才是对我们自我提升最有帮助的地方。
举个简单的例子,很多文章告诉你“任何领域,只要坚持练习1万小时就能成为专家”。
但没有告诉你的是,重复确实对学习有好处,但它同时也会削弱动力,过度的重复会导致学习者动力缺失,放弃尝试学习。
因此,能让你真正学会的知识,至少要包含三个细节:
1)必须的背景知识
2)能让你联系已有知识
3)讲清楚应用前提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提出“概念性知识三问”学习法的原因。
自问1:这个知识的来龙去脉是什么?
自问2:这个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
自问3:这个知识有哪三个能用和不能用的场景?

04能有创新
《刻意练习》的作者曾做过一项记忆研究:
通过两年的训练,成功把实验者史蒂夫的短时记忆能力从正常人的7个左右提高到82个数字。
然后再让史蒂夫把方法传授给下一个实验者达里奥,他开始练习时,进步速度非常迅速,比史蒂夫还要快得多。
但在记得住30个数字时,和史蒂夫不同的是,达里奥好比碰到了一堵无法逾越的墙,无法取得任何进展。
这就是重复他人经验和方法的局限性。
因为背景知识不同、行为习惯和实践场景也不一样,重复同样的方法,虽然我们在开始阶段可以学得更快,但最终是存在瓶颈的,你几乎很难达到他人同等的程度,甚至连一半都不到。
不过达里奥最终还是成功突破了瓶颈,甚至经过几年的训练,他比史蒂夫还多记了20个数字。
做到的原因不在于几句绝对化的道理,“只要你重复练习,肯定能突破的”,“史蒂夫记的比这多多了,你绝对不止于此”……
而在于他建立了新的心理表征,在史蒂夫方法上进行改编,设计了一个明显不同史蒂夫且非常适合他的检索结构。
所以比起学习道理,更重要的是能让你悟出属于自己的新道理,建立新的心理表征。
那什么是心理表征呢?
心理表征指的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
建立心理表征的关键在于结构清晰的知识。
达里奥开始的记忆速度能比史蒂夫更快,最终能多记20个数字,都离不开史蒂夫传授的结构清晰的方法。
比如狗这个词对你来说是没有概念的,哪怕我跟你说它毛茸茸、有四条腿,你只会更加迷惑。
只有当你对狗的接触了解越来越多了,“狗是人类的好朋友”、“狗喜欢汪汪叫”,把这些信息组合“狗”这个词语对应的结构,你才真正地对狗建立了心理表征。
为什么大家都提倡多读书呢?除了信息更多、质量更高之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书籍的结构一般都会严谨一些,更能帮助我们建立高质量的心理表征。

05总结
道理重要吗?重要,但仅知道道理是不够的。
如果只是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上,道理可以说是这个世上最没用的东西。
因为人人都不缺道理:
1、缺的是能听了愿意接受道理的技巧
2、缺的是有效果的经验
3、缺的是能真正学会的实操步骤
4、缺的是能悟出新道理的创新方法
只有建立这几点认知,你才不会:拼命讲道理,却没人听得进去;知道了很多道理,却连简单的一件小事都做不好。

(内容来源:华为WeLink,2022.3.7)
车研会员,开心每一天!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