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自我怀疑、冲突和割裂?

[复制链接]
查看2455 | 回复0 | 2022-3-27 16:5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
今天的文章,我想跟你分享三个,经常在我们身上发生的症状。
如果你也曾经被它们困扰过,对它们有过迷惘或不解,那么希望今天的文章,能给你一些启发。
也希望今天的分析和思考,能够为你提供一点温暖的力量,让你在面对它们的时候,多一分勇气。
101ca98fb52723cf69b78737571379ad_1080x608.png
问:我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感到非常不安,总觉得许多东西不是我应得的,无论是赞誉、认可还是物质上的奖励,很担心它们有一天会失去,怎么办?
这是一种典型的「冒名顶替综合征」(Imposter Syndrome)
我在以前的文章里多次提到过这种现象。它最核心的特征是什么呢?亦即产生这么一种心理:
我的成功跟我的能力无关,纯粹是一种运气或假象。在那些羡慕或祝贺我的人面前,我感觉自己像一个骗子,获得了本不属于我的赞誉。我非常害怕他们有一天会发现我的「真面目」。
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我们总是习惯于把有利于自己的事物向内归因,把不利于自己的事物向外归因,以维护自己内在的价值感和「正确感」。举个例子:一个正常人做好了一件事情,他会更容易觉得「是因为我很厉害」;把一件事情搞砸了,他会更容易认为「是因为受到了外界的干扰」。
但对于冒名顶替者而言,当他们做对了一件事情,他们往往也会把它向外归因,认为:我跟别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许多人都可以做得跟我一样好,甚至比我好;我只不过是运气好,恰巧被人注意到罢了。
自从 1970 年代,心理学家 Suzanna Imes 和 Pauline Rose Clance 正式提出这个概念以来,它就迅速在全世界取得了广泛共鸣。据 2011 年的一项研究:70% 的人在一生中,至少会遭遇一次这种现象。(Sakulku, 2011)
因此,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是一项病症,而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可能出现在每一个人身上。只不过有些人出现的概率更高,有些人更低罢了。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什么样的人更容易产生这种现象呢?很大程度上,它跟我们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剥离」有关。
什么叫剥离呢?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天性,但是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周围的人,包括家人、老师、舆论……会不断地给我们灌输一个信息:什么样的人才是「好的」;你只有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好孩子。
所以,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会很容易去压抑自己的天性,按照外界环境所要求和期望的那样去表现、去行动,以迎合他们的标准和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恰巧做得还不错,很好地契合了环境对你的要求,那么你就很容易产生一种剥离的感觉:你会觉得,那个满足他们期望的你,并不是真实的你。而那个真实的你,其实「不够好」。
你从内心里并不真正相信自己的价值,并不真正觉得现在的你自己「足够好」。但是在成长过程中,你已经习惯去扮演一个在别人眼中「足够好」的人。正是这种冲突,使得你产生了「现在的我是虚假的」这种感受。
因此,如果你想改变这种现象,一个可以尝试的做法是:试着去融合这两个不同的自我。
试着去想一想:你在工作中,在家人面前,在朋友面前,在其他人面前,是遵从内心的声音去行动,还是遵从「他们希望你要有的样子」去行动?如果是后者,不妨试着慢慢地、一点一滴地暴露出那个「真实的你」,打破你自己给自己设下的「我一定要非常完美」的桎梏。
其实,没有谁真的要求你非常完美,让你一直无法走出来的,不是别人的目光,而是你对别人目光的恐惧。
走出这种恐惧,不要任由它摆布自己。

问:我觉得自己是不是社恐了。跟别人交流的时候,我总是觉得要么很焦虑、要么很疲惫,没有办法真正放松下来做自己。但又没办法不跟别人交流。怎么办?
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区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你觉得孤独,想要多认识一些朋友,想多接触陌生人,想要跟别人交流、说话,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你感到非常紧张、焦虑,难以正常地跟别人交往。
第二种,是你觉得生活很充实、很满足,没有什么不好的。但日常所迫不得不接触很多人,这种跟陌生人的接触让你感到很疲惫,每次都有一种能量耗尽的感觉。
只有前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恐,后者其实不是。后者是什么呢?是作为一个内向者,你并不需要社交来填充你的生活,你对独处已经感到足够满意。
那么,如果你是前者,该怎么办呢?
为什么人会有社恐?社恐的本质是什么呢?究根结底,是因为我们发自内心地相信这么一件事情:
只有当我表现很好的时候,别人才会喜欢我。
因此,当我们跟别人社交的时候,我们就会激活大脑的「自我监测」功能,不断地监视自己:我有没有说错话?我有没有做错事?我有没有哪个细节表现得不够好?……
但事实上真相是什么呢?
2021 年的一项研究,提出了社交中最常见的三种恐惧。分别是:(Sandstrom & Boothby, 2021)
  • 对不确定性的恐惧。担心谈话过程中会发生很多不确定的信息,对这些不确定性负荷过载。
  • 对对方感受的恐惧。担心对方会不喜欢自己,从而容易把「自己的不足」放大。
  • 对交流技巧的恐惧。许多人因为缺乏社交,因此容易觉得自己的社交能力不够好,无法很好地传情达意。

问题在于,这项研究发现了一个结果:
研究人员让两组人进行社交,并在社交前给自己打个分,社交后给对方打个分。结果发现:
不管参与者属于哪种恐惧,抑或是同时具备多种恐惧,他们被对方打的分数,都远高于自己给自己打的分数。
换言之,几乎所有人在社交之中,都会高估社交的难度,低估自己的社交能力。(当然,社恐者尤甚)
一项 2018 年的研究发现:人们总是会低估别人对自己的喜欢程度。在所有的社交沟通之后,人们估算的对方对自己的喜欢程度,平均会比实际的喜欢程度低10%。(Boothby et al., 2018)
鉴于这是一个平均值,一定会被一些外向和过度自信的人拉高,所以我个人认为大家可以大胆一点,把自己的情况调高20%,甚至30%。
进一步,你还可以这样去想:当我觉得自己表现得不好、对方可能不喜欢自己的时候,其实存在一种什么可能呢?对方也跟我一样。
是的,我们很容易把社交的另一方放在「评委席」上,让他给我们的社交能力和表现打分,惟恐自己哪里做得不对 —— 但事实上,对方是评委吗?不是的,对方也是选手,也在期待着你的打分。
当你觉得「我那个问题问得好像不太礼貌,是不是有点冒犯」的时候,对方可能也在想「那个问题我好像答得有点敷衍,是不是不太好?」
当你觉得「我拒绝了对方,他会不会耿耿于怀?」的时候,对方可能也在想「我的请求是不是太唐突了,他会不会对我印象变差?」
因此,综上所述,如果你觉得自己有一点社恐,那么,不妨时时刻刻保持着这三个信念:
  • 当你觉得「糟糕,好慌」的时候,对方也许比你还慌,不用怕。
  • 大家都很忙,绝大多数你觉得「毁灭性」的细节,对方压根就不会留意到。
  • 不需要刻意让别人喜欢你,实际上,让自己更放松、更自然,去寻找能够自然地彼此吸引的人,这样的关系才能够长久。

问:我总是很渴望外界的认可和肯定。做了一件事情,总是很希望被人夸赞、被人肯定;做出了一个成果,总是很希望受人瞩目。如果没有得到外界的反馈,就会感到非常失落。这正常吗?
人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反馈去行动的生物。我们最根本的需求和动力是什么呢?是趋利避害。那么,我们如何知道一件事情是「利」还是「弊」呢?最直观的方式,就是通过做一件事情能够带来的反馈。
因此,当我们在社会中行事的时候,我们希望通过获得别人的反馈,来形成和强化我们的动力,这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但是,具体到这个问题中,我们需要分清楚三个东西:我们希望获得反馈,究竟是因为想满足虚荣心,想获得认同,还是因为希望看到对别人的正向影响?
这三者的内在机制和原理,其实是有很大区别的。
前两者的底层机制,其实都是出于「自我怀疑」,亦即不相信自己能够做好、不相信自己有价值。但又有微妙的不同:虚荣心往往诞生于自卑,而认同感往往源于异质性高自尊。
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呢?
追逐虚荣的人,内心深处可能是自卑的。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是不够好的、不值得被爱的,另一方面,他们又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信念:要变得很优秀,才能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如果我不优秀,我就没有办法活下去。
因此,出于这种信念,他们会去追求「虚假的优秀」 —— 也就是为自己加上明知并不属于自己的光环,企图去操纵和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以便让自己更好地适应环境。
实际上,「不优秀就没有办法活下去」的信念,真的是对的吗?我们非得给自己加上种种浮饰和光环,才能让自己过得更好吗?真的不一定。活在「不属于自己」的事物包围之下,最终一定会被这种外在的力量反噬。
不妨把目光从外界转移到自己身上,摈弃掉外在所灌输和加诸于我们身上的规训,让自己从内心去感受和体验:什么才是我想要的生活?什么事情是真正能带给我快乐的?
去跟随内心的声音,而不是追求满足社会的标准。
那么,如果是出于认同感,又说明什么呢?
我在以前的文章讲过:除了正常的健康高自尊之外,还存在着4种异质性的高自尊。其中有一种,叫做「依赖型高自尊」,意思就是:
我认为我自己是有价值的、是优秀的,但我并不确信这一点,我需要通过外界的肯定和认可,来支撑这一点。
如果你属于这种情况,不妨想一想:我真的无法肯定自己的价值吗?有没有什么事情,我做得总是得心应手、能够非常专注地投入其中、并且能得到不错的结果?
最关键的,就是要去找到自己能做得好的事情,关注自己的思考、决定和行动,从自己的行动中获得成就感和动力,慢慢地把这种「肯定的力量」,由外在转化为内在。
这是前两种情况,那么,第三种呢?
第三种是:我相信自己做得不错,与此同时我也希望自己做的事情能够帮助和影响到更多的人,我希望看到这个结果的发生。
这其实是正常的,也是积极的。如果你属于这一种,那么祝贺你:你是一个幸福的人,也是一个跟世界紧密相连的人。
这个世界因为有了你,又变得更美好了一点。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这三种情况,其实都涉及到一个点,是什么呢?自我怀疑,自我冲突,自我割裂。
简而言之,我们在社会中,会有不同的侧面,会有许许多多个自我,这些自我有可能不是融洽的,而是存在冲突。一旦这种冲突被放大,被凸显出来,就可能导致这样的情况。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呢?接受这些不同侧面的自我,试着把它们融合起来。
无论是那个回应外界期待的我,那个表现出不同身份的我,那个发自内心、固守天性的我,还是那个会犯错、会犯糊涂的我,这些,都是「我」。
让「我」决定我该做什么、怎么做,而不是把选择权交到外界手上。
你并不需要让世界接纳你,而是要自己接纳你自己。

(内容来源:华为WeLink,2022.3.25)
车研会员,开心每一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