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研网 CHEYAN.net 首页 资讯 政策法规 查看内容

商务部官员:汽车业垄断现象更严重 政府在纠错

1756 0 2014-9-22 08:44 发布者: admin 原作者: 郑宇中国经营报

据《华尔街日报》9月15日报道,美国财政部长雅克布·卢近日致函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据透露,卢在信中发出警告,声称中国针对外国企业的一系列反垄断调查可能 ...

      访商务部研究院综合战略研究部副主任张莉

  据《华尔街日报》9月15日报道,美国财政部长雅克布·卢近日致函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据透露,卢在信中发出警告,声称中国针对外国企业的一系列反垄断调查可能给中美关系带来严重影响。而在此之前美国商会就表示,近期的反垄断调查是不公正的,目的在于保护中国本土企业,而不是建设自由市场经济。中国欧盟商会亦发表声明质疑中国的反垄断执法水平和动机。

 

  事实上,上述反对和质疑的核心基本上源于同一个问题:中国究竟为什么突然如此严厉地进行反垄断调查和处罚?而作为近期反垄断的热点,汽车产业首当其冲。在近一个月内中国反垄断所开出的近18亿元的罚单中,有15.47亿元与汽车产业相关,从经销商、零部件到车险和汽车销售公司,无一幸免。

 

  不可否认,在汽车产业的反垄断过程中,目前所涉及的企业多为外资企业,而这也正是此番反垄断最受业内人士质疑和为外媒所诟病的地方。国内的反垄断调查究竟为何骤然从涓涓细流变成了波涛滚滚?外资企业又为什么被推向了反垄断的前台?反垄断的初衷和目标又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经营报》记者日前独家专访了商务部研究院综合战略研究部副主任张莉。

 

  反垄断是市场纠错

 

  《中国经营报》:今年以来,国内的反垄断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尤其是在汽车产业,但在国际上却引起了很多的质疑甚至是反对。根据商务部在9月16日所发布的最新数据,8月实际使用外交金额(FDI)为72亿美元,同比下降14%,环比下降7.8%,创两年来新低,被怀疑是反垄断所致。FDI的下降与反垄断调查是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张莉:二者之间完全没有任何关系。FDI在国内加大反垄断力度之前就已经开始下降,主要源于三个原因,跟反垄断毫无瓜葛。首先,国际投资减少,这是全球经济仍处于金融危机后的弱势复苏阶段造成的;其次,之前外资多投于中国加工贸易,但目前中国的环境已经不再适合大力发展高能源、高消耗的加工贸易,外资正进行产业转移;第三,我国跟国外建立了很多自由贸易协定,在外资境内生产和在中国生产没什么区别,部分产业选择了本地生产,导致吸引投资下降。反垄断是为了完善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有不同的声音是正常现象,但不能因此停止国内的反垄断工作。

 

  《中国经营报》:今年之前,国内的反垄断调查并没有这样密集,虽然也不时传出一些消息,但经常“雷声大雨点小”。但自今年年初开始,反垄断调查一直处于紧锣密鼓的状态上,“天价”罚单接二连三,对于反垄断而言,今年有什么特殊的契机吗?

 

  张莉:事实上国内的反垄断一直都在进行,但是之前没有大规模的市场化的推动,相对“低调”。较大的改变是从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始的,从那时提出了要更好地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随着改革措施相继出台,影响也逐渐扩大,反垄断正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之一。现在市场化改革力度加大,国家决心把反垄断作为一个重要的市场化改革措施,大力推进,各个产业以及企业也都要顺应这种大势。

 

  《中国经营报》:在这一轮的反垄断大潮中,汽车产业似乎担当了“排头兵”:仅在近一个月内开出的18亿元垄断罚单中,与汽车产业相关的就达到了15.47亿元。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汽车产业更具代表性还是产业内存在的垄断行为更多呢?

 

  张莉:相对于其他产业,汽车产业的垄断现象的确更加严重。即使是在国际市场上,由于历史悠久、社会需求不断增加,汽车产业在每个国家都更可能产生垄断行为。而在中国,这种情况更为严重。30年来,中国的汽车产业一直是鼓励外资进入的,并且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这使得一些外资企业更具备形成垄断的资本。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中国长期以来不是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国家,所以有许多历史遗留问题,比如优惠政策造成外资车企在中国占有独特的垄断地位。不过,这也不能完全归咎于政策,它不是决定性因素。汽车产业之所以存在这么多的垄断行为,实质上是因为企业走了偏路,利用了红利政策;而市场也有错,就是纵容了这种行为。而政府的很多行为就是在纠错,反垄断就是政府为市场纠错,尤其是纠正市场不被利益集团所操纵,这才是反垄断的基础。

 

  《中国经营报》:最近国际上有一些言论,认为我国的反垄断是针对外资企业,有失公允。而从汽车产业的情况来看,目前被公开处罚的确实是以外资企业居多,这也是饱受争议和质疑的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件事?

 

  张莉:首先,政府部门所进行的反垄断调查是通过市场监测进行的,有专业的监测系统和数据指标。比如某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是多少,是否存在集体商议、抬高价格等行为,都要通过长期的市场监测和数据收集,并且根据市场数据分析、企业调研等进行综合判断,并不是主观臆断,更不存在所谓的针对外资企业。其次,反垄断的目的是使市场更加公平、透明,更加国际化、市场化,但在反垄断初期,势必牵涉到各种利益阶层。

 

  反垄断将成为常态

 

  《中国经营报》:尽管反垄断“剑指”汽车业,但目前看自主品牌汽车并没有被卷于其中。相对于外资品牌,自主品牌整体处于弱势是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或许是出于这样的原因,有部分分析认为汽车产业的反垄断集中向外资企业开火,是为了保护自主品牌,从政府部门的角度来看,是否有这样的考虑呢?

 

  张莉:这样说的话,考虑问题的视角有点窄。因为目前所做的反垄断并不是为某一个利益阶层服务的,而是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确认下一个阶段的重点,现在的重点就是要改革,释放市场的活力和动能。反垄断的目标是实现市场的公平竞争,而不是为了照顾局部的利益或者保护自主品牌。而且,反垄断本身就是国际规则。市场经济国家为了保持良好的经营环境和维持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政府会采取措施净化市场,这是国际规则,也是市场经济的法则。相对于西方国家的反垄断力度,中国做得还不够多。所以这两年市场体系正在不断完善,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进一步发挥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让市场主体起决定作用。

 

  《中国经营报》:随着反垄断调查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会更加充分。就目前的结果来看,反垄断的直接结果就是使得外资品牌汽车及零部件价格下降,这对自主品牌而言应该说不是一个利好消息。相对于成熟的外资品牌而言,自主品牌仍处于成长阶段,这样一来,会不会导致一部分自主品牌无法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中生存,进入整合阶段?

 

  张莉:事实上,在反垄断的过程中,尽管是外资品牌受到的直接冲击更多,但自主品牌同样不占优势。自主品牌以后要面临完全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认识到,无论是靠政策扶持还是靠地方政府,这种模式都不可能长久。只有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至于整合,也是可能会出现的一种结果,但也不仅仅是相对于自主品牌而言,对外资企业也有同样的可能。在反垄断的推进下,一些外资企业会失去原有的优势和利益,这对外资存在量会形成一定的影响。任何一种改革都会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这一点在所难免,关键在于利大于弊。

 

  《中国经营报》:目前所进行的反垄断,只是在市场化改革的“万里长征第一步”。那么,市场化改革是否制定了一些阶段性的目标?其中,作为先行条件的反垄断,又是否有“终点”?

 

  张莉:政府推行市场化改革时间尚短,现在还没有具体的阶段性目标,但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总体目标之后,阶段性目标也应该会逐步建立。反垄断刚刚起步,国家战略层面相对完善的目标还没有完全建立,目前还是相关部委在管理领域落实措施,仍旧是各部委行为。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尽管发展迅速,汽车产业也不可能一步就进入到自由的市场体系。从整体目标来说,市场化改革的“终点”是实现公平、公正、自由的市场经济体系,市场主体起主导作用,政府只是发挥协调、服务和监管的职能。而反垄断,则将成为常态,并且在处罚力度以及执法范围上逐渐向西方国家靠拢。

 

  《中国经营报》:有经济学家认为,未来中国可能会开出上百亿元的垄断罚单,在汽车产业内,这种情况是否可能出现?根据目前的情况分析,随着反垄断调查的不断深入,汽车产业在一段时间后可能出现怎样的局面?

 

  张莉:上百亿元的罚单在国际上并不少见,但在中国却是“天价”,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不过,重罚也能对市场起到警示作用,这样可以迫使其他企业在受到处罚之前尽快结束垄断行为,遵守市场规则。对反垄断来说,也未尝不是一种选择。在一段时间之后,汽车产业可能会进入最直观的优胜劣汰阶段。不过,中国反垄断还要思考一个问题:国有企业的垄断问题。如果政府本身不开放,建立完全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就会需要更加漫长的过程。这就要看改革在今后怎么稳步推进,还要提防因急于求成而把市场弄乱。加快改革、反垄断,最终都要使市场更加稳定。所以国家对所有的市场主体都必须一视同仁,反垄断的进程才能更健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全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言论 登录立即注册

相关阅读

关灯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