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10日,以“新业态 新理念”为主题的2017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于天津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领军企业家、专家学者齐聚天津,围绕中国汽车产业的新技术、新模式、新趋势进行深入探讨。盖世汽车作为重要合作媒体参与现场报道,现将开幕大会演讲嘉宾重点言论汇整如下,与您共享! 天津整车产量去年突破100万辆 产值近三千亿元 天津市副市长何树山:天津的汽车产业不断做大做强,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集群,聚集了一汽大众、一汽丰田、长城汽车等23家整车企业以及300余家关键零部件制造企业,整车产量去年突破100万辆,产值近三千亿元,近年来天津新能源汽车产业更是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汇集了国内、银龙、华泰等11家新能源整车企业以及力神、松正等业内领先的核心零部件制造企业,形成了乘用车、客车、专用车车型全覆盖,与此同时滴滴出行,神州租车新业态也在天津得到蓬勃发展。 新环境催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于凯:2017年是中国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引领下,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汽车产业顺势而为,谋求升级。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不断发展壮大,在推动汽车产业生产、管理营销模式变革的同时,也催生了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因此如何以新理念和新业态推进汽车产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成为行业广泛关注的焦点话题。 燃油车退出时间表研究已启动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愈演愈烈,汽车产业生态和竞争格局面临重构,意识产品形态和生产方式深度变革,汽车产品加快向低碳、电动、智能化方向发展,汽车正从单纯交通工具转变为大型移动智能终端,储能单元。汽车生产由过去的大批量流水生产,向充分协作的智能制造迈进。个性化定制就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二是新型需求和商业模式加速涌现,互联网与汽车深度融合,老龄化和新生代用户比例持续提升,消费者需求和多元化特征日趋明显,智能交通、共享出行、个性化服务成为重要方向。 三是产业格局和生态体系面临重构,新型科技企业大举进入行业,传统企业和汽车产业竞合发展,产品链、创新链发生变化,全球产业生态正在重构。 许多国家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在新能源、智能网联产业加快产业布局,抢占新一轮制高点,一些国家已经制订了停止生产销售传统能源汽车的时间表,目前工信部也启动了相关研究,也将会同相关部门制订我国的时间表,这些举措必将推动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环境和动力发生深刻变化。 氢能源燃料汽车已成重要发展方向 科学技术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副司长续超前:氢能源燃料汽车已经成为重要发展方向,氢具有来源广泛、大规模来源纯粹,远距离运输、快速补充等彻底,锌燃料国外高度重视发展,比如美国将氢研发总投入达到24.5亿美元,欧盟达到氢能燃料电池战略发展计划,明确氢能战略目标。 通过产业联合体伙伴组织等形式共同促进氢能燃料电池的商业化推广,像戴姆勒等公司联合发表技术。我国也有政策布局,多部门已出台燃料电池支持的措施,2016年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印发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氢燃料电池技术作为重要技术之一,2016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新兴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2017年工信部、科技部、发改委联合发布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逐步扩大燃料电池汽车试点示范范围,在标准法规建设上,我国氢能燃料法规和测试平台逐步完善,燃料电池耐久性、安全性等测试平台逐步建立,在技术研发上氢燃料电池产品和技术逐步提升,我国初步掌握了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和电堆、动力系统、整车集成和核心技术,基本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平台,实现了百辆级生产能力,在示范应用上我国示范考核取得重大进展,从园区固定的示范,逐步向实际道路示范运行过度,但是和国外比我们氢燃料电池还是有较大的差距,下一步在氢能燃料电池发展上,我们要加强协同创新,深入开展国际合作,加快产业化进程。 第一、协同创新推动氢能燃料电池全面发展,加快转变核心技术,发展政策研究,系统推进氢能燃料电池发展,推动氢能燃料电池全产业链体系的市场协同,同时强化跨产业、跨领域的协同合作。 第二、开放视野,深入开展国际合作和协同创新,科技部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深入开展领域的合作,全球环境基金促进燃料电池汽车在中国的生产和商业化应用项目有序推进,马上就要进入招标的阶段。 第三、整合资源,主动发起成立国际性组织,中国主动发起成立国际性组织,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截至目前已经有将近40个国内外知名的高校和科研结构加入协会,筹备工作基本就绪,计划年底正式成立。 我国汽车工业危机意识还有明显不足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副司长宋秋玲:在一系列政策支持和推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态势,而且新能源汽车产业溢出效应,有效促进了汽车、互联网、电子信息、充电设施原材料等协同创新融合发展,以新能源汽车为纽带,各产业交织融合发展,正在孕育出新的发展动能,带动了投资、就业、税收和出口形成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还处于攻坚期,创新驱动是根本的驱动,在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面临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从外部看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压力。近年来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战略的支撑,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提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战略,英国、荷兰、挪威等欧洲国家近期甚至将停售燃油车列上议会的议程,电动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同时主要跨国汽车企业先后发布在华发展战略,外资品牌产品纷纷进入,我国汽车面临着国际汽车同台竞争的压力陡增,而我国汽车的危机意识我感觉还有明显不足,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的动力,品牌建设方面下的功夫,对跨国企业战略布局的研究还仍然十分欠缺。 从内部看,面临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过剩等新旧问题,动力电池核心技术落后,充电设施建设不足等问题所以有很大的改善,但仍没有根本的解决,随着产业快速发展,一些新问题又开始出现,例如在产品供应商,企业创新的动力和能力不足,大量的低端产品充斥市场,在行业管理上产业快速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隐现,出现结构性迹象,有效的扶优扶强还需要不断强化,在财政政策不断退坡直至退出的情况下,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总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仍处于爬坡过槛的阶段,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总书记做出重要批示,要求新能源汽车创新要统筹规划,李克强总理强调,要针对产业发展的瓶颈和短板,着力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制约,提出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推动修订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 加快拆解行业管理改革 商务部市场体系建设司副巡视员胡剑萍:推动修订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加快拆解行业管理改革,为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积极推动国务院法制办修订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日前修订工作已进入最后阶段,重点推进三方面改革,一是取消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总量控制合理规划布局的要求,实行先制造后征的制度,也允许旧件进入流通,开展绿色汽车消费。三是废除报废机动车的收购价格,参照废旧金属价格计价的规定,市场主体自主协商定价,与此同时商务部正在组织修订办法相配套的国家标准。 修订过程中,我们重要把握三项选择,一是突出可行性,根据我国地区参与较大的行情,对于不同地区分档进行管理,提出不同产能设计,经营面积设施设备要求,二是体现前瞻性,在企业产能设计方面,采取与地区保有量和地区拆解能力双协调管理模式,增加电动汽车要求,为未来也发展提供技术储备,三是提高针对性,针对回收拆解过程中安全环保隐患问题,增加了安全环保相关要求,针对电动汽车易燃易爆的特性,在电动汽车及动力蓄电池存储方面提供技术要求。四是注重协调性,报废汽车管理办法的修改思路以及国家标准的修订情况,修改调整标准相关技术要求,保证各标准协调一致,为此为配合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的修订工作,我们也正在抓紧研究起草配套的实施细则,下一步将推动进一步出台报废汽车管理办法修订案,完成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技术规范修订工作,制订配套的实施细则,大力推进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行业的改革,规范行业管理,促进行业转型升级。 国家发改委正在组织起草国家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协调司处长吴卫:作为高度融合的代表,智能汽车是实现高速、绿色等重要支撑,是国家综合竞争体的实现,国际国内实践表明,势头发展迅猛将加快推进新一轮产业变革的进程,发达国家在技术应用取得不断突破,在关键领域先发优势。新能源汽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自主化产业体系,互联网通讯领域涌现出一批领军企业,人工领域有较深的积淀。与此同时缺乏全面战略部署,核心技术比较薄弱,相关法律规范还没有出台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发改委对于相关的问题和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为加快我国智能汽车创新发展,力争在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中抢占制高点,培育新优势,增强国家硬实力,我们将会同有关方面抓紧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制订总体的战略,近期我们正在组织起草国家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通过制订战略明确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汽车战略方向,保障措施、重点任务,使其成为引领我国智能汽车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同时提出近期的行动计划,确定路线图和时间表,确保创新发展战略尽早启动有序实施。二是集中优势资源,构建创新平台,在国家统筹指导下,以市场化运作模式,凝聚汽车骨干企业、网络通讯领军企业,重点科研单位等多方力量,尽快组建国家智能汽车创新发展平台,承担基础标准制订,产业生态培育,网络运营管理,等重要职责,确保国家战略任务有效落实。 三是聚焦核心技术,加强科研公关,尽快将关键技术和技术的攻关项目纳入国家重大计划,突破激光雷达、高精度传感器、汽车芯片、北斗定位、云技术平台等核心技术,满足高级别的智能汽车的应用要求。 四是优化制度供给,完善法规标准,加快我国智能汽车领域立法,对于公共道路测试,和驾驶人的责任划分做出规范,在智能交通设施方面加快我国自主标准体系,对于影响车辆安全和信息安全的环节建立强制性的标准规范。 五是创造使用条件,实施道路基础设施信息化升级改造,加快建设智能交通系统,测试评价体系,为测试和应用提供技术基础,按规定条件开展实际道路的使用测试,支持具备条件的区域,超前规划布局,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和安全管理设施有序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