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北京举行的“2014全球汽车及零部件企业高峰论坛”上,清华大学汽车研究院院长赵福全在演讲中表示,虽然汽车产业目前遇到了诸多制约因素,像能源紧缺、交通拥堵、雾霾等问题愈演愈烈,政府日益严苛的法规和限行限购政策,使产业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从中国汽车产业整体形势来看,至少还有十年的稳定增长期。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十三亿人口的购买力还远远没有完全释放。他举例:日本的千人汽车保有量是589辆,而中国是88辆;日本每平方公里土地平均有汽车199辆,而中国仅有12辆。从中不难看出中国汽车市场的潜力有多大!
并且,全球著名的市场调研公司尼尔森中国区业务发展副总裁于海霞在近日举办的“全球重构下的合作与共赢”首届中美汽车产业交流峰会上,也发布了该公司于4月初刚刚发布的“全球汽车消费者调研报告”。报告结果显示,虽然中国的汽车年增长率超过20%,但是中国的千人保有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美国千人保有量超过800辆,而中国不足百辆,所以中国未来增长预期和空间是非常大的。 可见,中国市场——这块潜力巨大的蛋糕吸引着全球车企。扩大各自在华产能,降低成本,从而进一步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成为各车企战略规划中的重要一步。加之受中国政府要求外国车企必须开发本土品牌,才能扩大产能的政策影响,目前,各国整车、发动机、零部件企业纷纷加入到推行本土化的行列中。 整车企业加大本土化步伐 进口车国产后可省去25%的整车关税,以及10%的部分零部件关税,提高零部件的本土化程度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因此,整车企业推行本土化俨然变成了车企节省成本,通过规模效益,进一步拉低价格,提高竞争力的捷径。 2014年一季度大众汽车销量为240万辆,其中有超过三分之一是中国市场贡献的,该公司还表示将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产能。 日产计划以中国为中心增产102万辆。2014年内将投产年产能为15万辆的大连工厂,预计投资额最高将达人民币50亿元。加上其他生产基地的增产量,日产在华的产能将比目前大增70%,达到200万辆。 发动机零部件企业紧随其后 扩大产能布局 与整车产能提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配套发动机工厂的建设节奏。作为汽车的心脏,发动机是整车保持竞争力的关键保证。而在合资产品价格不断下探的竞争环境之下,发动机的本土化将保证企业拥有足够的成本控制能力,从而参与竞争。 目前,一汽-大众已经在成都和长春投建了发动机工厂,而由大众和一汽合资成立的大众一汽发动机(大连)有限公司长春分公司也于去年刚刚投产,初期年产能指向30万台。 规划产能:新工厂去年奠基,总投资约23亿元,初期规划产能达45万台,二期规划后累计能达到60万台产能,发动机将可匹配一汽-大众和奥迪所有A级车,包括奥迪Q3和A3等。 大众一汽发动机(大连)有限公司长春新工厂 规划产能:目前该发动机厂年产能达30万台,二期规划产能45万台,二期规划目标将于2014年中期实现。该项目投资25亿元人民币,项目建成后将投产EA888系列发动机。 大众集团近两年来在发动机本土化的快节奏,其实也是所有国际车企巨头在华加速发动机国产布局的一个缩影。与此同时,就在整车和发动机企业都在加大本土化步伐的时候,零部件企业也看到了推广本土化的市场趋势和需求。 目前,法雷奥中国拥有26家工厂、3家研究中心、10家开发中心。作为中国与全球汽车厂商的重要合作伙伴,今后,法雷奥不仅在中国扩大优化产能布局,还将继续坚持本土化战略,提升本土研发能力,从“中国制造”向“中国设计”转型。 本土化政策或将蚕食国产自主品牌 华晨宝马的之诺(Zinoro)、上汽通用五菱的宝骏(Baojun)以及东风日产的启辰(Venucia)都属于中国政府要求合资企业生产的车型。以宝骏为例,2013年,该公司卖出了逾10万辆宝骏,销量增长近20%。其价格只有5万元人民币(合8000美元)到7万元人民币,显而易见,与国产自主品牌相近的实惠价格,不仅成为其在细分市场上成功的原因之一,也为中国国产自主品牌带来了巨大压力。 今年3月,中国国产品牌轿车的销售量同比下跌了12%,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的市场领导地位也被以大众集团为首的德国竞争对手所取代。麦格理证券(Macquarie Securities)驻香港的行业研究团队主管詹尼特•路易斯表示:“品牌本土化政策确实非常愚蠢,该政策所产生的效果只有一个,这就是蚕食国产品牌。” 长安汽车副总裁刘波在北京车展期间曾公开表示:“在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由中外合资企业最早引入的车型价格与中国国产品牌的价格差不多。他们将全球研发资源集中于中国市场的能力为我们带来了很大压力。” 笔者认为:发展本土化合资方式最初的目的是想要用“市场换技术”,但由于合资品牌的中方很难触及核心技术,久而久之,中国就有可能成为外企的代工厂。此外,在开发本土品牌或转让知识产权方面,中方所取得的成果差强人意也制约着国产自主品牌的发展。不过,在国外车企加大推动本土化进程的同时,国产自主品牌可以加强研发,不断提高汽车性能,建立良好品牌赖以树立的质量基础。其次,改变思路,避实就虚,在新能源汽车品牌方面加强研发,以节能环保为突破口,提升品牌影响力。最后,树立正确的品牌观。通过建立与完善汽车服务市场,打造良好的服务体验,同样可以促进汽车品牌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