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上,日出东方。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一出场就是豪情万丈。上海临港,在这个最早看见日出的地方,余凯仿佛看到中国汽车工业如一轮红日冉冉升起。 2025年4月18日,以“征程所向,远超想象”为主题的2025地平线年度产品发布会隆重举行。这家中国智驾领域的“隐形冠军”,首次对外完整披露其十年发展历程,并推出L2城区辅助驾驶系统——地平线HSD,构建体验“类人”、用户“信任”的城区辅助驾驶新解。同时,地平线与奇瑞达成HSD首个量产合作,以全栈实力助力智能化量产迈向新征程。 发布会现场,余凯以近两小时的演讲,回溯公司从“科学家创业”到“企业经营者”的蜕变,同时用硬核技术参数、量产数据与用户反馈,展现了其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深度布局与行业野心。 十年磨剑:从“耐得寂寞”到“生态之王” 地平线的故事始于2015年。彼时,余凯刚刚离开百度,创立地平线,目标直指“为未来无处不在的机器人提供计算平台”,而计算平台正是“芯片+操作系统”。创业初期,公司选择了一条人迹罕至的路径——聚焦人工智能芯片,而非当时热门的移动互联网或云计算。“在没有竞争的地方竞争”成为其核心战略。 “耐得寂寞才是真正的英雄主义,成就客户是自我成就的最优路径”是地平线反复强调的企业文化。余凯坦言,前五年公司因技术路径模糊、商业场景不清晰而屡屡碰壁,甚至一度被传“濒临破产”。直到2019年战略聚焦汽车领域,砍掉智能玩具、家电等业务后,地平线才迎来转机。2020年,其首款车规级芯片征程2在长安UNI-T车型量产,正式开启商业化征程。 十年间,地平线持续投入研发超百亿元,2025年预计投入40亿元,规模接近部分新势力车企。这种“长期主义”换来的是技术护城河:通过软硬件协同优化,其计算架构性能较十年前提升1000倍;截至2024年,地平线辅助驾驶方案累计出货量突破1000万套,市场份额达33.97%,如今每三台搭载辅助驾驶的中国品牌车型中,就有一台使用地平线方案。 HSD:算力与成本的最优解 以技术为基石,让愿景加速落地。站在成立十周年的重要节点,地平线正式发布L2城区辅助驾驶系统——地平线HSD。HSD搭载当前最强性能的国产智驾计算方案征程6P,采用一段式端到端技术架构,是国内首个软硬结合全栈开发的L2城区辅助驾驶系统。HSD能够全方位提升系统安全性、稳定性和通行效率,为用户带来信任度高、体验类人的智慧出行。 此次发布的征程6P被视为地平线技术集大成之作。旗舰级征程6P单颗算力达560TOPS,支持各种先进算法,专为城区复杂场景设计。对比市面同类产品,其计算性能提升两位数,但单位算力成本仅为竞品的1/12。余凯强调:“算力竞赛不是堆砌数字,而是用更优成本实现体验跃迁。” 地平线创新BPU Nash架构,将软硬结合极致优化,专为智能驾驶而生。强大的并行浮点算力、特别优化的超越函数,全新的存储系统助力征程6P成为当之无愧的“最强六代机”。 算力决定的是体验的上限,算法决定体验的兑现。 2023年,地平线于行业内首次提出智能驾驶算法的“快思考+慢思考”,模拟人类驾驶决策逻辑:快系统处理常规路况,依赖一段式端到端模型快速响应;慢系统应对复杂场景(如施工区、无车道线道路),通过强化学习在仿真环境中预训练策略。 其中慢思考方法对训练数据量需求降低80%,与基于模仿学习的方法相比,碰撞率下降3倍;较其他模型规划准确率大幅提升25.5%。 目前,地平线积累了中国大规模的L2解决方案部署,超3万个场景数据,每版软件发布前需通过1000万公里虚拟+实车测试。 “软硬结合是刻在地平线骨子里的技术信仰。”余凯说。不仅软件可升级,地平线认为硬件同样要可升级。 基于软硬结合全栈技术,地平线推进智驾技术高效量产。地平线创新推出Horizon Cell“弹夹系统”,支持核心板插拔升级,可灵活配置,让车辆可以像个人电脑一样升级车载算平台。“车厂无需因芯片迭代被迫淘汰旧平台,用户也能通过硬件升级延长车辆生命周期。” “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是创造未来, 真正认真对待软件的人应该做自己的硬件。”这是天才计算大师Alan Kay说过的话,余凯把它记在心里,并视为信仰,坚定地走“软硬结合”的路。 用户:从“能用”到“爱用”的跨越 发布会上,地平线罕见播放了一段用户真实反馈视频。多位车主吐槽当前智驾系统的“反人类体验”:急刹频繁、变道逻辑僵硬、极端天气“掉线”等。余凯直言:“当前许多车企L3(有条件自动驾驶)的ODD(技术使用范围)边界不清晰,限定条件较多,用户基本用不上。“什么叫天气晴,什么叫光线良好?你早晨上班有的时候起点雾,你觉得看不清,我觉得挺清楚的,什么叫车道线清晰?这种不模糊的ODD,突然让用户接管,你希望他怎么接管?这种情况实际上只是车企自嗨,对用户来讲是没有办法真正使用。” 余凯认为,智能驾驶不能只是配置表上的参数,必须兑现用户价值。 为解决这些问题,地平线提出“信任四要素”:安心度、专业度、亲密度和夸张度。 前三个是正向影响因素,最后一个是限制因素。 物理安全是底线,心理安全是关键,既要刹得住,也要刹得从容;风险预判要快,识别要精准、超前,这是地平线对安全度的要求。专业度,则是让汽车驾驶更像老司机,比老司机更懂“分寸”,比新手更敢“卡位”。亲密度则希望用最自然的人机交互,增强用户信任感。 面对当前沸沸扬扬的“智驾”宣传,余凯也适时表态,对于汽车智能驾驶的宣传要心存敬畏,切忌夸大,“我们每一个承诺都要对得起用户的信任”让用户从“能用”到“爱用”。地平线的最新愿景就是“打造人人爱用的智能驾驶产品”。站在现在看未来,地平线以全新愿景为指引,打造高信任度的智驾产品;站在未来看现在,地平线遵循AI时代产品逻辑,不断“逼近世界的真相”。 智能驾驶的“基带”逻辑 “智能驾驶的本质是什么?是功能价值还是情绪价值?”在发布会一开始,余凯抛出了一个反共识观点。他认为,智能驾驶类似智能手机的“基带”——用户不关心技术细节,只要求稳定、安全、高效。这种“功能收敛性”意味着,车企很难通过智驾功能塑造品牌差异化,但若技术不达标,则会直接导致用户流失。 地平线预测,未来十年智能驾驶算力需求将增长100倍,L5级以上系统需5000TOPS以上算力支撑。“这相当于人类大脑的计算规模。”余凯表示,当前行业正经历“10倍速技术变量”阶段,类似PC时代x86架构颠覆IBM、智能手机时代高通取代诺基亚。车企必须“以快打慢”,而地平线的角色是提供“最优解”计算方案。 市场数据佐证了这一趋势,过去五年,地平线与车企合作密切,从2021年的35个定点车型到2022年95个,2023年全年207个定点车型,到2024年第一季度就有230多个定点车型。今年一季度,地平线合作定点量产车型超过310款,合作车企包括比亚迪、奇瑞、理想等传统车企及新势力。 发布会的第二个高潮来自于奇瑞掌门人尹同跃的出现。 刚刚开完奇瑞发布会,尹同跃就来到现场为地平线站台,引起一片掌声。 尹同跃表示,以前向发动机“要饭吃”,如今要向智能化“要饭吃”,甚至要向余凯“要饭吃”,在场的观众都笑了。 “地平线是我们在智能化领域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HSD是行业一流的城区辅助驾驶方案。奇瑞与地平线都希望在技术、安全、品质上追求极致,让‘中国智能’成为全球信赖的代名词,让更多用户喜欢中国智能化解决方案!”尹同跃表示。 如今,奇瑞旗下四大品牌多款车型均采用地平线征程系列,为超10万名车主用户提供了优秀的智能化体验。地平线HSD将搭载于奇瑞“猎鹰方案”星途品牌车型,于2025年9月全球首发。余凯表示,希望能和奇瑞一起跨越大江大河,走向全世界。 在与奇瑞深化合作的同时,地平线的生态布局也取得突破。大众汽车集团已于近日宣布与地平线基于HSD深化合作,通过双方合资公司酷睿程 (CARIZON) 加速全场景辅助驾驶全栈方案的研发,并于2026年起落地在大众汽车集团旗下的多款车型上。 冷静者的野望:做智能驾驶的“基础设施” 地平线从来不是一家芯片公司,而是“芯片+软件”系统的级智驾技术公司,对于地平线,十年只是一个起点。正如余凯一开始引用的丘吉尔名言:“这不是结束,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但,这可能是开始的结束。” “科技公司有两种命运:要么成为昙花一现的明星,要么成为推动文明的基础设施。”余凯说。在地平线的蓝图中,未来的汽车将如今天的手机一样,依赖其提供的“计算底座”,而他们希望成为那个“不被看见但无处不在”的支撑者。 从临港的日出到智能驾驶的星辰大海,地平线的十年印证了一个朴素的商业真理:在狂热中保持冷静,在喧嚣中坚守初心。当行业陷入算力内卷与概念炒作时,这家公司选择用“量产数据+用户体验”回答技术变革的本质问题。 站在新十年的起点,地平线以HSD的发布为序章,推动智驾产业跨越价值拐点。未来,地平线将继续以“软硬结合”的技术信仰为舵,以“开放共赢”的生态信仰为帆,在这条超越想象的征程上,助力中国智能驾驶产业驶向更广阔的蓝海,让用户享受到“把智驾交给地平线,把生活还给自己”,让中国智能化方案成为全球出行变革的重要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