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研网 CHEYAN.net 首页 资讯 行业评论 查看内容

燃油车黄昏已至,内燃机仍存梦想

10 0 2025-4-16 08:24 发布者: 茶林黄Charlin 原作者: 李争光盖世汽车

万物复苏的春天,关于燃油车的一切,又变得热闹了起来。一边是告别。3月以来,多款经典燃油车型宣布停产,一度被认为是“诸神的黄昏”,燃油车市场要真正进入变革期了吗?另一边又是希望。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 ...
万物复苏的春天,关于燃油车的一切,又变得热闹了起来。

一边是告别。3月以来,多款经典燃油车型宣布停产,一度被认为是“诸神的黄昏”,燃油车市场要真正进入变革期了吗?

另一边又是希望。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车企大佬以充满信心的姿态为燃油车未来背书。“要强化一个企业能力,我们始终认为,燃油车是市场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的观点,引发了业界的高度关注。

这种冰与火矛盾态势之下,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行业现状与未来趋势?燃油车的黄昏是否真的已经到来?争议的背后,实则是内燃机技术的奋勇前行。

诸神的黄昏,经典燃油车型退场

2025年的春天,汽车行业正经历着一场悄无声息的告别。日产GT-R、福特福克斯、马自达6、奔驰A级等经典燃油车纷纷宣布停产。这些曾经在内燃机时代闪耀光芒的车型,如今在电动化浪潮的冲击下,不得不黯然离场。

许多人认为,2025年将成为燃油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转折点。福特福克斯在停产公告中,一句“告别无聊的车” 看似轻松,实则难掩背后的无奈。这款曾凭借出色操控性能赢得消费者喜爱的车型,在销量持续低迷以及汽车行业向电动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最终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

燃油车黄昏已至,内燃机仍存梦想

图片来源:长安福特

从产品自身角度剖析,福克斯存在的一些通病、设计的滞后以及技术的脱节,成为其发展道路上难以逾越的障碍。最后,市场销量的下滑以及利润的减少,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2024年,福特全球净利润数据显示,其轿车业务已连续五年处于亏损状态。其中,福克斯单车利润率仅为 2.3%,与F-150猛禽高达18.7%的利润率形成鲜明对比。在2024年第四季度的电话会议上,福特CEO吉姆・法利明确表示,未来将集中资源开发电动皮卡及高端越野车型,原因就在于“低利润车型难以支撑研发投入”。

马自达6同样深陷销量困境。数据显示,2023年马自达6全球销量仅为4.2万辆,如此惨淡的销量显然无法支撑其持续发展。马自达6的继任者马自达EZ-6应运而生,它彻底转向了电动化平台,成为汽车行业电动化转型的新产物。

被誉为“战神”的日产GT-R,由于严苛的排放标准以及品牌战略的调整,也结束了长达56年的生产周期。豪华品牌也未能逃脱这一命运,奔驰A级的停产,意味着入门级豪华燃油车的市场空间进一步被压缩。

这些车型的停产,深刻反映出燃油车市场所面临的结构性困境。业内观点认为,一方面,全球范围内愈发严格的排放法规,迫使车企淘汰老旧技术;另一方面,消费者的喜好正加速向电动化和智能化方向转变,燃油车在功能和使用成本方面的劣势日益凸显。

以中国市场为例,2024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突破40%,部分月份甚至超过50%,而传统燃油车销量则呈现明显的同比下滑趋势。产能闲置的问题逐渐蔓延,部分车企为适应市场需求的结构性变化,甚至将燃油车生产线改造为电动车专用生产线。

车企从未放弃“双赛道”战略

然而,神车的退场仅仅展现了汽车行业的一个侧面。换个角度看,中国车企还在不断探索新的发展路径,从未停止打造“新神车”的步伐。

回顾那些停产的燃油车案例,大多是合资车企基于自身战略做出的选择,并不能代表整个汽车行业的走向。或许与其说是燃油车的黄昏,不如说是部分经典车型的落幕。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燃油车市场依然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中汽数研数据显示,2024年,虽然超过一半的燃油车型销量出现下滑,但排名前50的燃油车年度终端销量仍达到725.7万辆,总量同比仅下降0.9%。

中汽数研分析认为,这一成绩主要得益于新车型的崛起,它们成功弥补了销量下滑车型所造成的缺口。像捷途旅行者、艾瑞泽8、星越L、瑞虎8等车型,终端销量同比增长均超过30%,其中捷途旅行者由于去年上市时间较晚,终端销量同比更是实现了超3倍的爆发式增长。

图片来源:吉利汽车

由此可见,在部分经典车型黯然退场的同时,也有一批新晋车型崭露头角,在市场上大放异彩。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历史的遗憾总会有新的参与者来填补。

这一现象也充分表明,市场对燃油车仍有着强劲的需求。以中国市场为例,有媒体引用相关调研结果指出,在下沉市场(三四五线城市),燃油车渗透率仍超过60%;在10万至15万元的汽车产品价格区间,消费者对燃油车的接受度达到78%;在长途货运、极寒地区(如东北)等特定应用场景中,消费者对燃油车的偏好度更是高达85%。这意味着,尽管新能源汽车正在不断分割和蚕食燃油车市场,但燃油车市场并未消失。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以中国车企的视角来看,会发现那里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汽车出口总量达到522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仅占约23%,其余77%均为传统燃油车型。

这表明,海外市场对燃油车的需求更为旺盛,中国车企若想在海外市场开疆拓土,燃油车无疑是重要的支撑力量。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充电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使用便捷、续航里程不受限制的燃油车。

从这个角度分析,就能理解车企坚持“双赛道”战略的深意。正如淦家阅所说:“要强化企业能力,我们始终认为燃油车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我们的新能源占有率超过50%,反过来讲,燃油车仍占据约45%的市场份额。”

吉利汽车在燃油车领域的投入并未放缓。淦家阅表示:“吉利将继续加大在燃油车方面的投入。如果新能源投入占比60%,那么燃油车就是40%。我们会确保在这两个领域都具备相应能力,并根据行业变化,按照这一模式加强产品布局,不会减少产品种类。”

长城汽车也是如此。长城CTO吴会肖曾公开表示,考虑到全球市场以及国内部分燃油车用户的需求,长城汽车将持续在燃油车领域进行投入。

奇瑞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谈到:“燃油车实际上蕴含着很高的技术含量,并且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电动化进程中,同样需要高水平的内燃机技术支持。”

由此可见,对于吉利、长城和奇瑞这三大传统车企而言,其整车产品所面临的市场需求,与国内众多全力投入新能源技术研发的车企存在显著差异。这一战略背后的逻辑,是为了满足全球不同市场的多样化需求,避免在转型过程中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同时充分发挥燃油车业务在资金和技术方面对新能源转型的支持与协同作用。

内燃机仍旧充满希望

不可否认,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未来汽车市场的发展方向。但需要明确的是,否定燃油车并不等同于否定内燃机。

从政策扶持到品牌布局,再到市场销量,新能源车的地位日益提升。在许多人看来,燃油车退出历史舞台似乎只是时间问题。然而,2025年2月的一场行业年会上,工信部的表态却引发了广泛关注。

2025年2月,工信部副司长郭守刚公开表示:“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同时,也要同步推进内燃机技术的发展。”

从政策导向来看,尽管燃油车面临诸多发展压力,但内燃机技术仍将持续进步。这意味着,燃油车的未来并非一片黯淡,仍有可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内燃机技术的提升并非是一种倒退,而是朝着更高效、更环保的方向发展。未来的燃油车有望搭载更为清洁的内燃机技术,实现更低的排放和更高的效率。这无疑是一种技术进步,而非简单地回归过去。

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现象是,2024年以来,尽管燃油车市场份额下滑,但是混合动力车型的市场占有率提升了近10%,有力地推动了新能源汽车板块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10万至20万的价格区间内,混合动力车型的销量占比增长尤为显著。

混合动力系统,简单来说,是一种融合了多种动力模式的新型系统。它由内燃机、动力电池和电机共同组成,既可以实现纯电驱动,也可以在内燃机的介入下进行驱动。

这种动力模式并不鲜见,丰田THS、本田i-MMD、日产e-power以及比亚迪的DM-i都是典型的混合动力系统。

热效率低下一直是内燃机难以攻克的难题。在燃油车时代,内燃机热效率若能突破38%,便已相当出色。然而,丰田、大众、奔驰、宝马等品牌的车辆在实际行驶过程中,尤其是在起步、倒车、掉头、停车、加速等低热效率工况下,燃油能量的浪费现象极为严重。

比如,我们以一台排量2.0T家用车为例,其加速时间在7至8秒左右,油耗至少为8升。但实现电动化之后,具备同样加速能力的动力系统,仅需一台1.5L自然吸气发动机搭配一台电机即可达成。市面上大多数10万左右的混合动力车型,都能达到这一性能水平,同时油耗却会大幅降低。

燃油车黄昏已至,内燃机仍存梦想

图片来源:比亚迪汽车

即便在新能源板块强大如比亚迪,也从未松懈对内燃机技术的研发和布局。仰望U7的PHEV版车型,搭载了比亚迪自主研发的2.0T水平对置四缸发动机。这也是国内汽车企业研发的首款量产型水平对置结构发动机。在此之前,全球仅有保时捷和斯巴鲁掌握汽车用水平对置发动机技术。

从技术层面来看,水平对置发动机的设计存在诸多难点。其中首要问题在于,由于气缸呈“卧式”放置,在重力作用下,机油会流向气缸下半部分,导致上半部分润滑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比亚迪采用了干式油底壳设计,并首创了五联机油泵技术与主动回油系统。通过十条机油循环通道,能够实现气缸内机油的均匀流动,确保在各种工况下,机油都能充分为气缸提供润滑。

这些案例充分证明,内燃机并未被淘汰,而且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在汽车产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它需要不断积累,实现技术进步,为汽车产业的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内燃机在整个动力系统中依旧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对电池和电机的优化,在低速行驶工况下,由电机承担主要工作,弥补了内燃机在这方面的不足。没有内燃机,大电池包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耐用性、寿命、自燃风险、充电困难以及续航焦虑等,将给用户带来诸多困扰。

车辆本质上是一种工具,即便被赋予了大量科技、智能和电动化属性,也不应丧失其作为工具的基本特性。尽管混合动力系统仍需使用燃油,但其使用频率和消耗量已大幅降低。因此,内燃机的发展最终将顺应电机时代的潮流。

总结

当下汽车行业正处变革关键期,燃油车虽面临电动化冲击,却远未到退场时刻。经典燃油车型停产是行业转型表征,却也凸显市场结构性变化。一边是老牌燃油车落幕,一边是新燃油车型崛起,以及海外市场的广阔需求,表明燃油车仍具市场根基。

未来,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将长期共存互补。车企需平衡两者发展,深挖燃油车技术潜力,开拓多元市场。在技术持续迭代与市场动态变化中,找到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协同发展的最优解,推动汽车产业迈向新高度。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全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言论 登录立即注册

相关阅读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