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路透社报道,4月10日,一则消息从布鲁塞尔传遍全球:欧盟与中国同意研究通过设定电动汽车最低售价,取代实施仅半年的反补贴税。这一决定如同投下深水炸弹——就在六个月前,欧盟还以“反补贴”之名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最高35.3%的关税,如今却主动递出橄榄枝。戏剧性反转背后,是一场横跨三大洲的贸易暗战:美国对盟友挥动关税大棒,欧盟在产业保护与市场利益间艰难摇摆,而中国车企则在围堵中开辟出“第二战场”。
从“关税大棒”到“价格承诺”
此次谈判重启的直接推手,或许是美国对全球挥舞的“关税大棒”。欧盟在反击美国的同时,不得不重新评估与中国的关系。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直言:“关税是个错误!”其背后逻辑清晰——中国不仅是欧洲车企的重要市场,更是全球电动汽车供应链的关键枢纽。而中欧此次选择的“价格承诺”模式并非首创。2013年,中国光伏产业曾通过承诺最低出口价,成功避免欧盟惩罚性关税。这一机制的核心在于平衡市场准入与产业保护:出口商以不低于约定价格销售,进口国则承诺取消关税,该模式既能保障企业利润,又能缓解“内卷”竞争,堪称双赢之策。 但欧盟内部对华态度长期分裂。法国、意大利倾向于贸易保护,德国则更看重与中国产业链的深度绑定。数据显示,2024年中欧货物贸易额达8473亿美元,电动汽车合作牵动2300余家上下游企业。欧盟驻华大使庹尧诲坦言:“任何协议的效果都要等同于我们征收的反补贴税。”这暗示着,欧盟的妥协并非单纯让步,而是基于现实利益的战略调整。 中欧电动汽车争端的复杂性,远超十年前的光伏案。如果说光伏是“单一产品之争”,电动汽车则涉及产业链重构、技术标准制定和地缘政治博弈。2023年9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启动反补贴调查;次年7月,欧盟加征17.4%-37.6%的临时关税;至10月,五年期正式关税落地,最高税率达45.3%。中国企业展现了强大的反击能力:比亚迪、吉利等车企联合向欧盟法院提起诉讼,商务部则将争端诉至WTO。世强律师事务所鲍咏庆分析:“欧盟试图用复杂税率分化中国企业,但中国车企通过技术升级和本地化生产破解了困局。” 谈判的核心难点在于车型复杂性、执行成本和利益协调。不同于光伏板的同质化,汽车涉及数千个零部件和多样化配置。即使同一品牌,SUV与轿车的成本差异可能达30%。若按车型、品牌细分监管,欧盟需投入巨额行政资源。2013年光伏案中,欧盟曾派驻团队长期监督中国企业,但汽车产业的复杂度远超光伏。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机制差异:欧盟要求与车企单独谈判,中方则坚持由机电进出口商会统筹,这折射出欧洲对中国“举国体制”的警惕。 产业链的隐形博弈进一步加剧复杂性。中国手握全球60%的电池产能,宁德时代、比亚迪在欧洲的工厂已形成“技术壁垒”。而大众、宝马等欧洲车企的电动化转型,严重依赖中国供应链。咨询机构Inovev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品牌占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的份额预计升至12%,较2023年翻倍。这种“你中有我”的格局,使得纯粹对抗难以为继。 欧盟关税的冲击波,意外推动了中国车企的转型升级。2024年四季度,中国对欧电动汽车出口量短暂下滑,但插电混动车型异军突起,同比增长321%。市场研究机构Dataforce数据显示,中国车企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在欧洲市场实现了差异化突围——插混车型因未被纳入反补贴税范围,成为新的增长引擎。为规避关税压力,比亚迪于2023年12月宣布在匈牙利建设新能源乘用车生产基地,奇瑞选择在西班牙投资设厂,宁德时代、中创新航等电池企业也在欧盟加速建厂。这种“以投资换市场”的策略,不仅降低了关税风险,还通过本地化生产提升品牌认同度。此外,中国汽车本身的品质也收获了很多欧洲消费者的认可。上汽开发的首款全球车MG4在奥地利、捷克等市场广受好评。一位驾驶MG4的奥地利退休夫妇表示:“这款车的设计和性能完全符合欧洲需求。”对于中国车企而言,中欧这场博弈的终极考验并非关税高低,而是能否构建技术、品牌、供应链的全球竞争力。正如一位欧洲消费者在试驾中国电动车后所言:“我们不在乎车标来自哪里,只在乎它是否足够好。”这句话,或许揭示了全球化新时代的真正规则——市场终将用脚投票,而胜利属于最懂用户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