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百年不遇之大变局,为全球汽车企业带来空前的冲击,跨国车企纷纷开始重新思考如何应对产业重构的新的竞争格局。 “面对中国强劲发展势头,在汽车行业,欧洲应当转变思维方式,向中国学习,以避免彻底落后。”近日,法国汽车制造商雷诺集团首席执行官卢卡·德·梅奥所言不禁让人多想。 欧洲已经是“乘客” 据法国《法兰西西部报》报道,梅奥近期在卢森堡举行的一场行业论坛上公开表示,在汽车行业发展方面,中国现在“手握方向盘”,而欧洲“坐在乘客位置”,路线图不再由欧洲掌握,至少在短期内如此。 梅奥指出,目前欧洲仅控制着世界10%的电池生产工作,全球90%的锂精炼产能在中国。此外,欧洲建设充电基础设施的速度也慢了很多。 梅奥表示,欧洲市场对电动汽车需求不足,因为欧洲生产的电动汽车竞争力不强,比中国车售价更高,而欧洲民众的购买力跟不上。 “我们无法再回到过去了。”梅奥表示,汽车向电动化发展是有利趋势。欧洲应采取虚心态度,建立新的联系,与中国制造商合作,从他们的方法中汲取灵感,并尝试预测新的技术革命方向。 梅奥说,中国车企知道如何快速前进,有能力在两年内开发出新车型并投入市场。欧洲应向中国企业学习更快地设计和制造,雷诺决定在中国建立一个全球研发中心,产品主要面向欧洲市场,这将使雷诺能够在两年内在欧洲推出小型电动汽车。 电动化正席卷世界 近年来,中国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正在以较大幅度持续增长。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接近1300万辆。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不仅代表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也是全球汽车产业变革、格局重构的标志之一。”广东新能源汽车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林森认为,这是在政策支持、理念转变的基础上实干的成绩。 的确,中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背后,中国汽车产业已经从“跟随者”向“并行者”甚至在智能化、电动化的部分领域“领跑者”的转变。 至今,不仅中国汽车出口已经连续两年保持世界第一,而且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已经连续10年位居世界第一。 在梅奥提到的动力电池领域,2024年,中国动力电池装车量为548.4GWh,同比增长41.5%。其中,三元电池累计装车量为139.0GWh,占总装车量的25.3%,同比增长10.2%;磷酸铁锂电池累计装车量为409.0GWh,占总装车量的74.6%,同比增长56.7%。 韩国市场调查机构SNEResearch统计榜单显示,2024年1-12月,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排行前十企业中,共有6家中国动力电池厂商,韩国企业3家,日本企业仅剩松下1家。仅此6家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在全球市场的总体市占率就达到67.1%。 SNEResearch在分析中指出,中国动力电池不仅在国内畅销,而且目前特斯拉、宝马、奔驰、大众、现代汽车等全球主要整车制造商的电动汽车也都采用了中国供应商的电池。 变革引发新的思考 汽车电动化产业变革所带来的,不仅有市场份额的改变,中国更加开放的市场也对诸多跨国车企充满吸引力。 2019年,特斯拉宣布在上海建设超级工厂,仅仅10个月就建成投产,创造了“中国速度”的新纪录。2025年2月11日,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在上海临港正式投产。如今特斯拉上海工厂的产品,不仅在中国销售,还远销国际市场。 近两年,大众汽车在中国的投资有增无减。其中,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简称“大众安徽”)注册资本由原先的约73.56亿元人民币激增至约138.56亿元人民币,彰显了公司在新一轮发展中的坚定决心。据悉,大众安徽目前由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和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持股,双方持股比例保持不变,分别为75%和25%。 “在这背后,固然原因多种多样,但主要原因之一,无不与追赶电动化的趋势密切相关。”西北工业大学新能源应用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于冬生向记者表示,当前,随着汽车产业变革加速及向纵深发展,全球车企无论是从现实还是未来发展考虑,都在重新定位自己的市场规划。 在中国市场乃至全球多地,电动化正在逐渐成为汽车市场主流,跨国车企不得不关注这样的现实。尽管有的车企出于保留市场份额的考虑,仍然不急于奔赴电动化,但有更多有远见的跨国车企都已经在加速奔赴电动化的路上。其中,不仅雷诺宣布在中国建立全球研发中心,还有多家车企也在中国市场开始挖掘电动化潜力。如本田正在加速在中国市场的电动化转型,计划到2027年纯电动产品阵容将达到10款车型,多款新车已经蓄势待发,有望成为跨国车企市场竞争新的增长点。 全球汽车市场的挑战与重构仍将持续,跨国车企选择怎样的产品路线以及收效如何,市场将是检验的标准,行业也将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