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研网 CHEYAN.net 首页 资讯 行业评论 查看内容

汽车市场内卷 谨防步日本汽车产业后尘

203 0 2024-7-1 08:39 发布者: 茶林黄Charlin 原作者: 万仁美中国汽车报网

若干年前,日本产品曾在我国市场备受青睐,尤其是日本汽车,在中国市场一度出现加价提车的现象。然而,近期日本汽车频发的造假事件已导致其声誉受损,从人们推崇的工匠精神典范地位滑落。据一位在日本知名汽车企业具 ...

若干年前,日本产品曾在我国市场备受青睐,尤其是日本汽车,在中国市场一度出现加价提车的现象。然而,近期日本汽车频发的造假事件已导致其声誉受损,从人们推崇的工匠精神典范地位滑落。据一位在日本知名汽车企业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华人工程师透露,日本汽车当前频发的造假问题系多种因素交织所致,既涉及企业内部因素,也包含外部环境的影响。

当前,我国汽车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价格战愈演愈烈,在这样激烈的市场环境中,部分企业或许会产生不正当竞争的念头。因此,我们必须高度警惕,避免重蹈日本汽车产业的覆辙。

日本汽车产业频现造假丑闻

近日,日本国土交通省发布通告,指出丰田、本田、马自达、雅马哈和铃木五家知名汽车厂商在相关测试中涉及数据不实的行为。各厂商造假情况各异,其中马自达汽车在测试中擅自修改发动机控制软件,并在碰撞试验中采取欺诈性手段处理测试车辆;雅马哈对过往两款车型的测试报告进行了不实陈述;本田汽车则在涉及22款车型的噪音测试报告中存在虚假数据;铃木汽车则对过去生产的一款车型的制动装置测试结果进行了不实报告。

此次五家企业的造假事件同时被揭露,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震惊。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日本汽车行业的造假问题并非首次出现,此前已有多起类似事件被曝光,显示出该领域在质量管理和合规性方面存在亟待解决的挑战。

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日本企业出现过大量造假事件:

2015年 高田“安全气囊门”事件

2016年 三菱汽车油耗数据造假事件

2017年 神户制钢所品质检测数据造假

2017年 日本东丽公司造假门事件

2017年 斯巴鲁篡改数据事件

2017-2018年 日产质检/排废油耗数据造假事件

2020年 电装公司燃油泵大规模召回事件

2020年 日本均胜安全系统公司篡改数据

2021年 雷克萨斯车辆监测数据造假事件

2021年 曙光制动器质检数据造假事件

2021年 日立安斯泰莫刹车及悬挂系统质检造假

2022年 日野汽车违规造假事件

2023年 丰田旗下大发汽车承认造假

2024年 日本5家汽车企业集体造假

前述华人工程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日本汽车企业频繁曝光的造假事件,其主要原因归咎于企业内部对于认证流程把控的疏漏。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家汽车企业为迅速推出新车型,纷纷缩短研发周期,同时在新车研发过程中也必然需要控制成本。这种既要提升研发速度又要降低成本的双重压力,对研发部门构成了极大的挑战。

在追求研发速度和成本效益的过程中,研发部门可能面临某些环节未达到预期细致度,或者还没有达标就面临着被催促上报研发成果,这种压力也相应地传导至认证部门。面对这些挑战,认证部门在应对时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部分机构采取了简化流程、替代方案等应对方式,甚至采取了非法手段如人为修改数据来应对。

该工程师特别强调,日本汽车企业存在一种心理倾向,即企业标准往往高于国家标准。多年来,这些企业能够在欧美高标准国家成功通过认证,因此产生了在标准上稍作降低也不会产生太大问题的侥幸心理。这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企业内的不规范行为。

此外,外部因素亦不可忽视。据该工程师透露,日本的汽车认证制度在法规设计、标准执行以及政府监管等方面,均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过度信赖企业的自主性和自律性。这导致政府的书面审查和现场监管在某种程度上流于形式,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企业内部上级对下级以及其他部门对认证部门的监督效果。

国内汽车市场有点乱

在今年的国内汽车市场中,价格战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激烈态势,降价幅度之大、频次之高均显著超越以往年份,这种竞争态势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近期,在重庆汽车论坛上,多位车企高层领导对当前的市场“内卷”现象表达了各自的观点,其中既有支持者,也不乏质疑和批驳之声。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在论坛上直言不讳地指出,过度依赖简单粗暴的价格战,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偷工减料、甚至可能出现造假售假等不合规的无序竞争行为。这一观点在业界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与此同时,长城汽车首席增长官CGO李瑞峰也在新一代哈弗H6的上市发布会上,对汽车市场中的偷工减料现象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他强调,部分企业在消费者难以察觉的方面,如底盘结构缩水、取消吸能盒、采用无镀层不防腐的车身钢板等,进行了偷梁换柱的做法。这一观点同样得到了部分汽车企业的支持。

关于价格战是否会导致车企偷工减料的问题,记者特地向汽车领域的专家进行了咨询,其中两点见解尤为引人注目。

首先,当前汽车市场存在显著的同质化现象,多家汽车企业选择相同的零部件供应商,而供应商为各企业提供的产品在价格上并无显著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两家汽车企业同类产品的售价出现显著差异,很可能意味着在材料选用或技术要求上有所调整。鉴于市场同质化现象的严重性,配置相近的车辆在价格上通常不会有过大差异。

其次,部分汽车企业会采取拆解竞争对手车辆的方式,深入研究热销车型成功的原因,以发现自身产品的不足。通过拆解,企业能够对竞品车型的成本结构有大致的了解,从而识别出在哪些方面做得更好,以及在哪些方面的用料更为节省。近期,有汽车企业高层公开质疑偷工减料现象,这一指控并非毫无依据。

谨防步日本汽车产业后尘

近年来频发的造假丑闻已对日本汽车产业声誉造成显著损害。尽管全球销量未受显著影响,但在中国汽车市场,日本汽车的销售表现已大幅下滑,显著削弱了其市场地位。例如,一汽丰田在1至4月的销量下降了4.01%。

针对此现象,上述工程师指出,这并非个别企业的孤立事件,而是日本汽车产业整体监管体系及企业内部监管机制存在问题的集中体现。政府主管部门在监管责任上存在缺失,同时企业内部管理疏松,共同导致了这些问题的频发。因此,他警示道:“中国汽车产业应当警惕,避免重蹈日本汽车业的覆辙。”

该工程师进一步分析,中国作为一个“人情社会”,以往汽车界暴露出很多问题,有些不了了之,有些没有后续结果,这种局面若持续下去,可能导致监管失效,进而引发普遍的造假现象。特别是在当前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任何不良事件都可能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声誉和出口造成巨大影响。因此,他强调,中国汽车产业必须吸取日本汽车业的教训,防止步其后尘。

为有效防范此类风险,该工程师提出了具体建议。他认为,中国汽车认证制度体系已相对完善,规章制度也较为健全,但在规范性和约束性方面仍有不足。因此,他建议参考欧美国家的做法,将相关标准和规则升级为法律文件,从而确保认证制度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以更有效地保障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全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言论 登录立即注册

相关阅读

关灯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