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氢能汽车蓝皮书(2023)》发布会暨氢能产业集群发展政策联合研究工作组启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内主机厂和示范群的主要代表出席会议,与会嘉宾充分肯定了过去取得的成绩,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建议。中汽数据有限公司清洁能源研究部技术总监胡辰树在演讲中提到,燃料电池汽车市场进入提速关键期,大家的建议将助推产业发展。 蓝皮书的核心要点 《氢能汽车蓝皮书(2023)》记录了我国氢能产业在汽车领域取得的成绩,是全行业的重要参考文献。中汽数据有限公司氢能源研究室主管王建建详细介绍了蓝皮书的要点。 顶层设计趋于明朗,各地产业政策密集出台。氢能在国家多项重磅政策中体现,产业深度融合趋势明显;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有序实施,应用引领效应突出;地方政策积极发布,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核心技术创新加快推进,自主产业体系趋于完善。膜电极核心材料依赖进口局面得到缓解,供应处于能用向好用方向发展;燃料电池向大功率、长寿命、低成本方向发展,系统主要零部件国产化率到达90%以上;储氢瓶大瓶组化趋势明显,四型瓶应用进程加快推进。 市场销量快速增长,车型向多场景拓展。市场初期快速增长态势明显;车型结构持续丰富,牵引车、冷保车成为主流系统厂商主导的市场竞争态势感演感烈,相对稳定的市场竞争格局尚未形成;加氢站数量增长,但增速放缓。 发展环境还需优化,降本提升经济性是关键。制氢限制、建站难等氢能管理体制机制难度亟待突破;车用高纯氢供应不足,成本高导致有站无车、有站无气,运营困难等现象;车辆运营终端TCO成本仍然较高,需要减碳效益来补偿。 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引领,未来市场前景可期。汽车是氢能应用的先行先试领域和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了自主可控产业链;我国有可能率先成为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发展的国家;可有效拉动氢能在工业、发电和储能等行业应用。 市场进入提速关键期 我国氢能产业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链,央企与民营企业积极参与进来,截止2023年底,48家央企布局氢能,120多家上市公司布局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产业链各环节企业超过3000家。 目前,我国燃料电池汽车市场还处于商业化初期阶段,产销规模较小,车型结构以物流专用车、重卡牵引车、公交客车为主。随着,城市群示范应用政策和各地氢能政策落地实施,燃料电池汽车市场需求将加速释放。截止2023年,我国燃料电池汽车销量为7503辆,同比增长49.8%;累计保有量近2.1万辆,燃料电池系统涌现出亿华通、捷氢科技、国鸿氢能等一批优势企业。 随着需求的扩大,整车、系统企业数大幅增加,截止2023年,燃料电池车辆生产企业超过100家,系统生产企业超过90家,公告车型超过800款。 我国燃料电池技术快速进步,已基本掌握氢燃料电池汽车整车集成及关键零部件开发等核心技术。燃料电池系统、电堆、储氢瓶国产化率接近100%;膜电极、双极板、空压机、氢气循环系统国产化率超过80%。少部分国产关键材料仍处于产品验证和小规模试用阶段,国产催化剂约20%,质子交换膜不足10%。 燃料电池系统均价降至3000~3500元/Kw,年均降幅超过20%。车载储氢系统单价降至5000元/Kg以下。2024~2025年,我国燃料电池汽车有望进入快速增长期,2030年前保有量达到50万辆。2030年后进入全面增长期,保有量达到100万辆。 示范成绩斐然 我国新能源汽车从“十城千辆”示范开始,如今渗透率超过30%,保有量超过千万级别。燃料电池汽车的示范推广相当于的新能源汽车曾经的启动阶段,但产业基础和政策环境比当年更加完善。通过示范推广,我国燃料电池汽车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截止2024年4月,接入国家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评价平台的车辆达10655辆,138座加氢站,加氢量超过1.5万吨,纯氢行驶里程超过2亿公里。 在技术发展方面,大功率和长续驶里程成为发展方向,300公里以上占比为84.2%,500公里以上为6.1%,110Kw以上的车辆占比为58.8%。电堆、空压机、氢气循环系统、双极板、膜电极国产化率均超过80%,质子交换膜、碳纸国产化率还不足10%,需要提升国产化率水平。不同示范城市群氢气价格差异较大,平均价格为30元/Kg。 通过示范推广,我国氢能汽车推广与应用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亟待加强与改进。首先是用氢成本整体偏高,站内制氢存在制约因素,氢气仍然归于危化品,化工园区制氢尚未完全突破。氢能供需区域错配,最主要的表现是西北绿氢资源与东部应用场景存在区域错配,管道运输刚起步,还需要进一步支持。 为了扶持氢能产业发展,专家们给出了几个建议,加大对氢能高速的支持力度,鼓励氢能高速与氢能走廊协同发展。降低燃料电池汽车购置及用氢成本,将燃料电池汽车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逐步推动产业发展由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