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随着中国汽车产销创历史新高,博世中国的销量额水涨船高,同比增长5.2%,接近1400亿人民币。
今年刚履新的博世中国总裁徐大全表示,博世在中国的销售占据了整个博世集团的约20%,显示了中国市场对博世的重要地位。
4月18日,在博世年度新闻发布会上,博世集团董事会主席史蒂凡·哈通博士透露,博世销售额达916亿欧元,约合人民币7114.8亿元人民币,息税前利润率同比增长5.3%,为48亿欧元,约合372.9亿元人民币。
史蒂凡·哈通博士表示,尽管经济形势不利,博世持续投入创新、合作和并购,以确保在转型期实现增长。博世计划实现6%至8%的年均增长,达成至少7%的利润率,并在全球各地区的关键市场跻身三大领先供应商之列。
博世集团董事会成员及首席财务官Markus Forschner博士预判道,2024年经济回暖的迹象尚不明朗,汽车生产将停滞,机械工程市场持续疲软,而消费品市场或将在两年的消费抑制后,有小幅复苏。
面对不明朗的全球经济形势,徐大全在接受亿欧汽车采访时表示,“考虑到当前国内消费意愿稍显低迷,我预计国内汽车销售的增长可能不会过于显著,无论是中国汽车市场增长3%还是5%,对我们来说都是积极的信号。”
徐大全坦承,其不会为了追求市场份额而盲目牺牲利润。“我们始终坚信中国的潜力,并持续加大投资力度。”
博世中国总裁 徐大全博士
亿欧汽车获悉,过去十年,博世在中国的投资总额超过了500亿人民币,平均每年达到50亿。去年,博世在苏州投资了70亿,用于扩建新能源和智能车相关的零部件生产基地。这个项目预计在今年下半年完成第一期,生产线届时将正式投入使用。此外,烟台的博世华域也投资了7亿人民币,增加了9条与新能源车转向相关的生产线。重庆的氢燃料电池基地去年11月已投入使用,并吸引了包括朔尔茨总理和李强总理在内的多位政要参观,成为全球的“Super star”。
据亿欧汽车了解,博世聚焦增长的领域主要有四个方向。
第一,可持续发展。加大对电气化、自动驾驶和智能化技术的投入,以确保未来在更多领域实现增长。
第二,软件。软件定义汽车已成为行业趋势,博世不仅在各个事业部增加软件工程师的数量,还在无锡建立了软件中心,目前已有约1000名软件工程师,预计未来1到2年内,智能驾驶、智能控制及非汽车消费品行业将需要更多的软件应用,到2026年,博世的软件工程师规模有望达到约2000人。
第三,多元化发展。博世与中国本土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推动产品从中高端市场逐渐向下延伸。例如,在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领域,博世已分别与车联天下和文远知行建立了合作关系。最近,博世还宣布与三家本土企业在液压产品、工业自动化及工程机械电气化方面成立合资公司。通过与本土企业的合作,博世将技术与本土的快速响应和性价比优势相结合,共同推动行业发展。
第四,人工智能。博世在全球和中国都拥有专业的人工智能团队,并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等高校开展紧密合作,并将人工智能引入生产制造过程,提高生产效率和便捷性,同时也在智能驾驶和消费产品等领域拓展其应用。
在博世新闻发布会的现场,亿欧汽车参与了发布会后博世高管的媒体沟通环节,将具体沟通要点整理如下:
痛谈价格战:人人都不赚钱,如何往前发展?
价格战愈演愈烈,博世如何应对主机厂降本的压力?
徐大全:回顾过去一年,中国车市的竞争愈发激烈,平均车价降幅高达15%。进入今年2月,新一轮的价格战又已打响,部分车型的成本削减甚至达到了20%至30%。特别是在电动车领域,众多厂家纷纷卷入这场价格战,导致行业整体利润受到严重压缩。
这种不健康的竞争状态,无疑是由市场上涌现的大量新能源车厂所引发的。新能源电动车的大幅降价,不仅拖累了传统内燃机车的价格,更让整个行业的盈利状况变得岌岌可危。
我们公司的CEO在最近的讲话中多次强调,我们希望达到7%的EBIT水平。这一目标对于公司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只有确保盈利,我们才能在新技术的研发上持续投入,确保公司的竞争力。
然而,在当前的行业环境下,我们也不得不面对来自客户的降价要求。我们正在与客户进行艰难的谈判,有时甚至面临“不降价就不付款”的困境。但我们深知,这样的价格战不可能长久持续,人人都不赚钱,企业如何往前发展?这是一件很痛的事情。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们正在努力与供应商协商降价,同时也在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方面下功夫。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努力,为主机厂提供更多的降价空间,让他们在这场“战斗”中能够取得胜利。
在价格战中,博世受到了哪些影响?如何看待价格战对博世盈利目标带来的挑战?
徐大全:尽管去年年初受到疫情的短暂影响,基数相对较低,但今年第一季度我们依然实现了稳健的增长。然而,从全年角度来看,考虑到当前国内消费意愿稍显低迷,我预计国内汽车销售的增长可能不会过于显著,能够维持与去年持平的水平已属不易,甚至可能只是微增长。
相比之下,出口市场则展现出了更大的潜力。去年我们的汽车出口接近500万辆,今年有望在此基础上再增加100万辆。从各家主机厂的势头来看,他们的出口增长可能还会更加显著。鉴于博世80%的业务都来自汽车领域,因此无论是汽车市场增长3%还是5%,对我们来说都是积极的信号。
至于降价对盈利的影响,这无疑是一个挑战。当前,主机厂在市场压力下被迫降价,形成了一种不太良性的竞争循环,我们博世也深受其影响。面对降价要求,我们只能积极沟通,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如果降价幅度过高,或者有人能够以更低的价格供货,我们可能需要做出一些取舍,平衡市场份额、销售收入和利润之间的关系。
但请放心,我们不会为了追求市场份额而盲目牺牲利润。
我们深知保持良性循环的重要性,需要在新的技术领域持续投资,以确保公司的长远发展。因此,在应对降价压力的同时,我们也会密切关注市场动态,灵活调整策略,以确保公司的稳健运营和持续增长。总的来说,我对今年的销售预测持乐观态度,相信我们能够克服挑战,实现更好的业绩。
您认为,价格战什么时候可以打完?
徐大全:价格战是打不完的。
我们试着从数据推算一下。去年,中国汽车市场的总销量达到了3000万辆,其中轿车占据了2600万辆,而商用车为400万辆。那么,对于这2600万辆的轿车市场,究竟多少家车企能够分得一杯羹,且活得相对滋润呢?假设这个市场由10家车企平分,那么每家车企将拥有约260万辆的销量。
现实情况却远非如此。去年,按照规模来看,市场上至少有近60家车企在争夺这有限的份额。这样一来,无论是规模较小的还是体量较大的车企,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激烈的竞争之中。在这种状态下,各家车企为了生存,不得不拼尽全力。
某主机厂的董事长预测,未来两三年内,将有70%到80%的车企会倒闭。他认为这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但在我看来,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这么多车企倒闭是难以接受的。这不仅会让各地政府面临压力,车企自身也难以承受这样的打击。因此,我认为这个过程可能会比预期的更长一些。
在市场竞争达到稳定化之前,降价压力将一直存在。各家车企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得不继续“卷”下去。
力挺全球化:全力支持所有客户进军海外市场
博世为主机厂,特别是中国主机厂走向国际化做出了贡献,对此您怎么看?
史蒂凡·哈通:我们全力支持所有客户进军海外市场,这始终是我们恪守的基本原则。在中国,我们正积极扩大关键领域的产能,其中制动系统的增产尤为显著。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重庆正推进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项目,德国总理也亲临重庆工厂,对氢燃料技术和重型电驱桥技术进行了深入考察。这些技术将是我们商用车未来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诚然,面对复杂多变的道路条件,实现这些技术的广泛应用并非易事。但在中国、欧洲及其他地区,中国OEM已展现出强大的实力,能够确保充足的供应量,与欧洲OEM并驾齐驱。为此,建立当地工厂成为必然之选,以便更高效地满足市场需求。
博世始终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未来一年内,中国OEM的首个项目将在欧洲启动。
您对中国和欧洲市场的新能源渗透率有何判断?
徐大全:关于纯电渗透率,我认为中国市场的情况更加实际。目前,纯电动车占据约40%的市场份额,而PHEV(插电式混合动力)和混动车型占据近40%,这一比例也相对较高。回顾去年,PHEV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的占比约为三分之一。然而,今年开始,我们观察到终端客户对PHEV的需求正在上升。
基于这些趋势,我们预测到2025年,纯电和PHEV的渗透率有可能达到50%。如果今年市场表现良好,渗透率可能接近40%;若不尽如人意,则可能在36%左右。明年,我们甚至有望挑战50%的渗透率目标。这仅仅是新能源市场的两个主要部分。至于2030年达到80%的渗透率,我认为这是一个可行的目标。
至于欧洲市场,虽然之前预测到2030年渗透率将达到70%,但根据最近的观察,这一预测可能需要调整。一方面,欧洲的主机厂原本计划在2030年停止生产内燃机,但现在这一立场有所松动。欧洲面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政府补贴减少等问题,同时用户从内燃机转向电动车也需要一定的适应时间。此外,欧盟虽然宣布2035年禁止销售燃油车,但政府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在2026年进行政策调整。因此,对于欧洲的渗透率预测,我们应持谨慎态度。
在欧洲的新能源汽车浪潮中,中自主品牌有望占据一席之地吗?
徐大全:我认为在欧洲的新能源车市场中,中国自主品牌有望占据一席之地,至于具体的“不错的比例”,可能难以精确预测是30%、20%还是10%。然而,即便是10%的份额,对于中国自主品牌来说,在欧洲市场已经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了。
对于中国自主品牌而言,未来的关键一步是在欧洲实现本土化生产。这不仅是必要的举措,更是健康的发展模式。通过在本地生产,我们的品牌能够更深入地融入欧洲市场,更直接地参与到激烈的竞争之中。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我们的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能力,更能使我们的产品更好地满足欧洲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
因此,中国自主品牌应该积极寻求在欧洲建立生产基地的机会,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或自建工厂等方式,逐步实现本土化生产。这将是中国自主品牌在欧洲市场取得长期成功的关键所在。
中国的汽车企业,如果想取得全球化更强的竞争力,就必须到欧洲去建厂,现在已经开始在建了。接下来一两年你会发现欧洲生产的自主品牌的车马上就会出现。
重仓AI:人工智能正在成为新的石油资源
博世的智驾业务进展如何?
徐大全:谈及智能驾驶,这无疑是一个充满挑战且耗时颇长的领域。目前,市面上众多品牌都推出了各自的智能驾驶系统,然而,这些系统都需要经过严格的验证才能确保安全。博世在这方面始终秉持着注重安全、稳扎稳打的原则。
我们与奇瑞的合作是这一领域的重要一步。我相信,大家有机会试驾我们的高速NOA和城市NOA功能后,会对其出色的表现印象深刻。目前,我们的系统表现非常出色,并且随着与奇瑞的深入合作,更多城市的City NOA功能也将陆续推出。
当然,我们也深知这一领域的发展需要巨大的投入和时间。关于未来是否能获得收益、从商务角度是否可行,我必须坦诚地说,目前所有涉足这一领域的公司都还未实现盈利。这是一个漫长的赛道,但我们坚信,只有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稳步发展,才能打造出真正优秀的智能驾驶平台。
因此,我们的策略是在极端注重安全的基础上,逐步推进,不断完善我们的智能性能。博世将坚定地走在这条赛道上,期待在未来为用户带来更加安全、便捷的智能驾驶体验。
人工智能是下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博世如何看待人工智能?
Tanja Rueckert:在即将到来的学习阶段,我们将需求一个庞大的计算中心来支撑,其预算不再停留在10亿美元的规模,而是1000亿美元。美国已经向公众宣告了这项宏伟计划,这种飞跃式的发展速度已经清晰可见。而我们所观察到的,仅仅是语言和人工智能领域冰山一角的外显现象。
实际上,背后还隐藏着图像处理以及更多前沿技术的深层次应用。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语言模型与传统的神经网络有着本质的区别。语言模型并非需要处理海量数据,因为它们已将必要的信息融入自身。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解读这些信息,以及这些模型能够从中学习到什么。更核心的问题在于数据的生成。
过去,我们常说数据是新时代的石油。然而,现在,人工智能正在成为新的石油资源。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
过去,为了训练一个系统,我们需要100个优质零件和100个有缺陷的零件。系统通过比较学习,从而识别出好坏。然而,这对像博世这样的企业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生产有缺陷的零件并非易事,且耗时较长。这恰恰是人工智能可以大显身手的领域。它能够模拟并生成有缺陷的零件,进而极大地改变了行业的运作逻辑。这种变革将深刻影响产品的开发和制造的方方面面。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力量正在重塑整个游戏规则,其影响力不亚于计算机的发明。它将彻底改变我们现有的工作方式。以博世为例,我们已经在制造过程的前沿探索多年,但今天我们所讨论的,远不止于此。在秋季,我们进行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光学检测试验,结果令人振奋——检测准确率高达100%,而传统人眼检测仅为80%。此前,我们一直受限于等待足够多图片的问题,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让我们能够弥补这一差距,提前数月开展工作。
展望未来,文本、语言、视频等多元素的融合将成为发展的主要方向。我们将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世界,对下一步的语义组成有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不同传感器和数据源的融合也将成为可能。更为关键的是,我们已经拥有众多预训练模型,这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基石,我们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现在,我们只需进一步完善这些模型,为汽车、医疗保健、工业等各个领域提供更加精细化的行业模型。
在博世,我们积极探索人工智能的应用,以提升办公室效率、优化生产流程、增强市场营销效果,并推动产品创新。然而,我们也必须意识到,下一代计算、人工智能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完全实现,仍需时日。因为,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广阔天地中,仍有无尽的潜力等待我们去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