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作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对全球能源、环境、经济等方面都带来了积极影响,已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引擎。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1520.6万辆,同比增长35%,市场渗透率达到17.4%,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近期,欧美汽车电动化出现放缓迹象,并且,欧美还欲加大对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限制,不禁让人思考,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是否进入了瓶颈期?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该何去何从? 一、 国外新能源汽车发展隐现“降速”信号 (一)欧美减缓电动化转型节奏 欧盟、英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放宽全面电动化转型期限要求,部分国家降低新能源汽车推广支持力度。2023年2月,欧盟调整“2035年禁燃令”,允许使用碳中和合成燃料的内燃机汽车在2035年后继续销售。英国则宣布把燃油车禁令从2030年推迟到2035年。近期,美国也计划放宽2030年减少尾气排放和提高电动汽车销量的目标。在新能源汽车推广补贴方面,德国于2023年12月宣布原计划实施到2024年底的电动汽车补贴计划于12月31日提前结束,之前已经获批的补贴仍将继续发放,但自12月18日后不再接受新的申请。 (二)欧美车企纷纷推迟电动汽车转型计划 2023年下半年以来,多家欧美头部企业宣布暂时减缓新能源汽车业务投入,推迟电动化转型计划。2023年10月,福特宣布推迟120亿美元的电动汽车投资计划。2023年12月,奥迪宣布将放缓推出电动汽车的速度,并继续推广内燃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2024年伊始,福特、奔驰、苹果等欧美企业也相继官宣放缓或暂停汽车电动化转型计划。1月,福特宣布关停全部电动汽车生产线,并将资源集中到内燃机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研发来保持自身竞争力。2月,奔驰也宣布将其全面电动化发展目标从2025年推迟至2030年,并将继续生产和改进新的燃油车型;而苹果公司近日则直接终止了持续十年的电动汽车制造计划,后续将释放出来的资源转移至生成式人工智能项目。另外,丰田、大众、日产等传统车企仍持续发力“捍卫”燃油车市场,丰田2024年在中国上市的3款新车全部为燃油车型。 (三)欧美欲加大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制约 自欧盟对我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之后,美国、英国也宣布将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台限制措施。2024年2月,英国商业贸易部官员提出,由于担心中国汽车大量涌入破坏本地制造业,将对进入市场的中国电动汽车展开调查,并商讨采取干预措施。美国则于近日发布了《关于解决美国汽车行业国家安全风险的声明》,声称中国企业开发的智能联网汽车会收集美国公民和基础设施的敏感数据,对美国形成安全威胁,宣布将对中国智能联网汽车进行调查,并采取应对行动。 二、以发展的眼光理性看待国际动态 (一)减缓电动化转型节奏更符合欧美利益 欧美放缓电动化转型节奏是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的一次再平衡,欧美企业在燃油车领域具有较强竞争优势,2023年,大众、奔驰、福特等依托燃油车业务均实现了较高的营收和净利润,放缓电动化转型节奏有利于维持传统产业链稳定,带动就业和经济增长。同时,欧美基础设施布局较慢、用电成本较高等也限制了全面电动化的转型速度。近年来,欧洲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但现存总量仍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荷兰、德国、法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不能有效满足消费者补能需求。且欧洲用电成本较高,如法国电价约4.5元/度,油价约6.5元/升,消费者使用电车的成本甚至超过了燃油车。相比之下,我国通过发展新能源汽车实现了在汽车产业的“换道超车”,构建了整车、动力电池、智能网联等多方面竞争优势,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符合我国高质量发展战略要求。同时,我国积极推动充换电基础设施布局,用电成本相对较低,也为新能源汽车推广提供了有利环境。 (二)经营亏损是欧美企业放缓电动化步伐的主要原因 汽车产业是欧美等主要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传统汽车产业链的转型升级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和时间成本。目前,欧美主要车企的新能源汽车业务仍处于亏损状态,2023年,福特汽车新能源汽车业务亏损达47亿美元。这也是欧美企业放缓电动化的主要原因,而亏损的背后,则是欧美短期内无法建成完善的产业链供应体系,难以实现规模化降本盈利。同时,综合考量经济下行、需求疲软等多方面因素后,欧美车企决定暂缓电动化进程。但需要注意的是,欧美主要车企并未改变电动化发展方向,福特强调不会削减未来在电动汽车上的支出,只是放缓了转型节奏,奥迪也表示将在中国和北美市场采用更积极的电动化转型策略。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虽然也面临盈利困难等挑战,但依托国内发达的产业链体系,比亚迪、理想等企业已经通过规模化发展成功实现盈利,整个产业也在“内卷”的过程中,持续强化核心竞争力,优化竞争格局,加速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欧美制约侧面验证了我国汽车发展方向的正确性 我国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明确了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国家战略,且在综合施策和行业共同努力下,我国新能源汽车成功实现“换道超车”,主要表现包括:一是市场规模全球领先。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949.5万辆,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出口突破120万辆,汽车出口总量首次跃居世界首位,形成了内外循环双轮驱动的生态体系。二是企业竞争力明显提升。比亚迪、广汽埃安、上通五菱、理想、长安、吉利等6家中国车企已成功进入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前十。三是产品技术持续创新。我国企业已经掌握了动力电池、电机电控以及感知决策、车联网、信息安全等产业链核心关键技术,且2023年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全球占比超过50%。面对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高歌猛进”,欧美等国不惜以反补贴、碳壁垒等手段,甚至国家安全等理由,加大对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制约,打压我国产业发展良好势头,这些举措恰恰说明了我国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方向发展的正确性。 总体来看,欧美放缓汽车电动化发展更像是一次“短期防御性”策略,是全球汽车产业变革中的正常波动,其目的是平衡环保目标和产业发展的关系。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仍将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并不会因为个别现象而发生根本性改变。我国已经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形成一定竞争优势,应多措并举持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保持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战略定力 应对外部变化,我们要紧紧抓住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的窗口期,依托整车、动力电池、智能网联等优势环节,加快推动全产业链生态体系建设,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领先优势。 (一)提升核心竞争力,夯实产业领先地位 一是要围绕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方向,统筹创新资源,重点开展固态电池、燃料电池、汽车芯片、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领域协同创新攻关和标准体系建设,提升核心技术引领能力;二是要加强新能源汽车民族品牌质量建设,着力提升产品核心价值;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原材料、基础元器件等产业链关键环节,打造安全稳定的供应体系,夯实产业可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 (二)把握发展节奏,平衡新旧动能转换 首先,要统筹考虑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和燃油车市场稳定,优化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路径和节奏,构建多种能源方式并行发展、多元化路线互为补充的发展格局;其次,出台以旧换新等有力、有效的一揽子支撑政策,探索促进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交融共生的政策体系,推动汽车产业平稳发展。此外,还要聚焦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全面优化产业结构。 (三)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全球电动化发展 一是要引导我国企业有策略、分级分步的在欧洲、东盟等地区开展本地化生产经营,深度融入当地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支撑其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二是要积极开拓东盟、中亚、中东、拉美等市场,优化全球化产业布局,加强重大项目合作;三是要利用磋商对话、混委会等高层对话机制,开展跨国电动汽车产业交流与合作,消弭意见分歧,构建良好的产业国际化发展环境。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面对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我们要理性看待,合理应对,以中国式现代化理念,坚定不移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 (作者吴志新系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