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研网 CHEYAN.net 首页 资讯 行业评论 查看内容

《罗兰贝格:2023中国趋势报告》发布,汽车业十大趋势和智慧出行五大趋势都是啥?

2023-2-15 08:56| 发布者: 老黄Charlin| 查看: 303| 评论: 0|原作者: 施芸芸|来自: 中国汽车报网

摘要: 对于中国汽车产业而言,202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芯片短缺、锂价飙升、自动驾驶资本降温等的影响下,中国汽车行业仍呈现出强劲的韧性和活力,产业生态的变革升级之速不减。那么,面对充满不确定性和无限机遇的2023年 ...

对于中国汽车产业而言,202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芯片短缺、锂价飙升、自动驾驶资本降温等的影响下,中国汽车行业仍呈现出强劲的韧性和活力,产业生态的变革升级之速不减。那么,面对充满不确定性和无限机遇的2023年,中国汽车产业又将交出怎样的一份答卷呢?

如同往年一样,罗兰贝格在2023年伊始发布了《罗兰贝格“预见2023”中国行业趋势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通过咨询专家通过对行业的长期观察与研究,囊括了罗兰贝格专业团队在汽车、工业、化工、能源、交通运输与物流、消费品、零售、文化娱乐与体育、通信与高科技、医药与健康服务、金融服务、房地产等近二十个商业行业领域的洞见,其中包含趋势走向解读、新闻热点话题观察与研究成果总结等。

“迈入2023年,我们认为,尽管面临世界发生的重大变化,中国正在以不变的基本面和不断转型的竞争力谱写一篇发展新故事。”《报告》预计,开放与共赢将成为2023年的经济发展新基调,给予汽车产业极大的发展助力。与此同时,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将在高质、创新、低碳方面做出更坚实的贡献。

汽车业十大趋势

“在2023年,中国汽车产业将进一步提速智能电动化和商业模式革新之势,突破核心产业链技术创新,并深化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的中国影响力。”具体而言,《报告》提出了十大方面的趋势预测。

第一,全球供应链体系再平衡。

在经历了2022年日臻热烈的供应链安全和回流思辦后,《报告》认为中国将在全球汽车供应链中持续扮演 “新高地”的重要角色,成为围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供应链的“新中心”,各家车企和零部件也势必以更多不同的形式深化中国供应链布局。

产业环境的新特点包括:更稳健的市场端需求、更领先的供应链水平和更深入的本土化要求。其中,国内电池供应商将占据超过 50% 的全球市场份额,全球下一波芯片产能转移将中国作为重要目的地之一,加之本土玩家水平持续提升,中国产业集群优势效应将愈发凸显。基于此,对于全球化车企和零部件企业而言,如何再看待中国市场、再定位中国业务、再探讨布局平衡,将是贯穿 2023 年的持续主题。

第二,中国车企乘风出海再加速。

在政经动荡、技术迭代、低碳加速、消费价值观演变等共同推动下,2023年或将开启百年汽车产业的新一轮全球化窗口期。在罗兰贝格看来,中国车企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方面的先发能力优势和产品优势,以及相对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将是中国品牌实现出海突破、品牌向上的关键,预计2023年中国车企和零部件企业出海将取得更高成就,更多的中国车企和零部件企业也将站上世界舞台。

第三,自主品牌向上破局见成效。

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渗透及其纺锤形的市场结构催生了高端市场机会,诸多自主品牌推出全新豪华新能源品牌(如比亚迪“仰望”、东风“猛士”等),并通过商业模式创新、生态体系打造、新产品推出等打破自主品牌“天花板”;另一方面,面向大众市场的新势力(如埃安、哪吒、零跑等)和传统品牌(如吉利、长安等)也在立稳市场的同时,发扬文化自信,通过品牌的全球化塑造、科技化引领,积极探索品牌向上。《报告》指出,2023年将是自主新能源品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一年。

第四,用户运营价值新篇正开启。

随着各企业积极布局用户运营相关的基本体系构建,用户基盘及活跃度已实现初步积累。面向 2023年,用户运营的聚焦重点将向价值实现促进,在已有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厘清能力、构建发展路径以及清晰的效果考量指标,共同高效推进业务举措迭代,支撑用户运营价值实现。与此同时,用户运营从全面粗放化步入精益化阶段,对用户运营相关的组织协同能力及数字工具要求提出挑战。用户运营体系构建的上半场围绕散点化运营举措推动理念变革,而下半场将聚焦精益化能力构建和价值创造开启新篇。

第五,全链路数字化转型再提速。

车企在向用户型企业转型的过程中,产品的设计、生产、交付等全环节将更多考虑用户的需求,并体现在研发流程管理、销量预测管理、订单管理、排产管理、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全环节,方法、流程、责任部门、协同部门、与供应商的合作模式等都会发生调整,更加体系化、智能化、全局化的数字化体系部署能够全面打通车企端到端的全环节,实现用户需求在产品研发过程中的充分输入,能够根据用户订单进行生产订单管理,且高效管理用户定制化车型需求的自动排产和供应链管理,在全面建立订单到交付透明化和数据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主动分析和优化调整的能力,真正将数字化赋能全产业链优化。2022 年,我们已经看到部分车企在该领域的实践,2023 年必将有更多车企探索出更适合自身发展的解决方案。

第六,商用车迎零碳物流新时代。

目前,创新的商业模式正成为行业头部玩家的新制胜法宝,并从围绕车的租赁+金融+后市场服务到围绕能源生态、物流生态、碳资管全方位进行创新模式探索和“护城河”构建。同样地,能源企业、物流承远、场站、服务商等生态玩家也积极入局,通过自建、投资、合作等多管齐下的方式,共建零碳物流新时代。

与此同时,传统企业积极寻求核心零部件系统、电子电气架构等技术研发和转型,以期厚积薄发,长期制胜新能源新时代。随着特斯拉 Semi 上市、奔驰推出 eActros LongHaul 500km 续航等产品,全球头部企业的积极布局将加速产品技术迭代升级。轻商领域还将涌现围绕滑板底盘的可灵活多变上装的全新产品,基于技术驱动模式创新,出现如订阅式、TaaS(Truck as a Service) 等创新商业模式。

“2023年的新能源商用车将迎来新玩家的持续入局与老玩家的快步迭代,并通过新模式、新产品、新机制以决胜新赛道。”《报告》认为。

第七,智能部件本地布局见新机。

汽车产业上游核心零部件的技术创新将決定其差异化程度和长期的利润增长空间,尤其是智能部件。国内领先的整车制造集团已经在积极寻找国产的解決方案,以保障供应、降低成本。对此,技术创新和国产将成为汽车产业上游投资方向的重要考量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本士安全的讨论不仅围绕部件供应,在日益严苛的监管要求下,数据安全及其合规治理将提上议程。涉及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功能开发等业务的外商企业需提前准备。综上,《报告》指出,围绕智能部件、数据、服务等本土化进程将持续加速,为积极应对快速迭代的中国市场需求,外商在中国所设实体的自主决策权将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在财务投资和人事组织方面。

第八,核心材料量价供需归理性。

全球汽车芯片短缺预计于2023 年下半年开始逐步缓解,芯片工业体系将呈现以下三大特点:第一,不同芯片种类的短缺程度差异较大,微控制单元(MCU) 所需的传统制程计算芯片在 2023 年仍将出现较高程度的供不应求,并带来车企相对保守的产量预期和配置搭载;第二,汽车半导体价值链的复杂性和脆弱性仍将长期存在,产业参与者须采取中长期的风险管理和规避措施;第三,国产化替代进程将持续加速,尤其是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 (IGBT) 等功率半导体、存储芯片以及片上系统(SOC) 等领先制程的计算芯片。当前,已有不少国产芯片厂进入整车制造企业和零部件供应商的认证流程中,甚至量产上车。

伴随 2022年新能源汽车快速上量,锂电池材料呈现出供需失衡和价量齐升的产业挑战。《报告》认为,尽管未来十年锂矿与镍矿将维持“紧平衡”状态,但考虑到全球和国内主要电池材料企业的产能扩张计划提速,预计2023年的供需紧张将得到一定缓解,供需关系和价格也将逐步回归理性。

对于产业参与者而言,在未来大环境高度不确定、汽车芯片和电池材料供需仍不匹配的趋势下,全面做好供应链渗透、采取战略举措方能有效应对材料短缺。

第九,自动驾驶商业落地新探索。

《报告》相信,2023年,自动驾驶将以全新的“服务形态”出现在用户面前。为了解決“高频场景体验差”(如白动泊车等)以及“成熟场景使用频率低”等痛点,不同车企根据自身技术、用户运营体系等核心资源与能力禀赋,探索多种范式,将自动驾驶当作一种资产运营。例如,按照用户常用路线开通自动驾驶功能((而非传统的低/中/高版本),并提供订阅付费服务;在后台成立运营中心(人力+自动化),并基于此提供丰富的远程接管场景(需有赖于政策的支持),将其融合在车企已经打造的庞大的用户运营体系中。与此同时,行业内也在持续探讨保险配套措施,如部分整车制造企业推出“泊车险” 并将其融合在用户服务包中进行销售。

已拥有保险牌照的特斯拉已经在美国以“整车制造企业+保险公司”的身份为用户提供自动驾驶套件和相关运营服务,但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车险价值链将会随着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而重新分布,整车制造企业也会成为重要的投保人,险种及产品(如产品责任险等)也会逐步多样化。

第十,后市场孕育“被动”新变革。

在电动化与智能化加速渗透叠加疫情反复的背景下,国内汽车后市场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独立后市场玩家。据罗兰贝格测算,相对燃油车,纯电动车售后维保价值降低近34%,且带来全新电动部件与智能部件的维保挑战。玩家需积极寻求合作转型或扩大业务范畴,如精细养护与钣喷等。国内二手车服务商同样面临挑战,基于广泛门店网络的发展模式,需辅以精细化的运营升级,从而优化“收-整-售”的协同统筹,构筑更强的竞争壁垒与优势。

与此同时,电池在涵盖租赁、补能、检测、复杂维修、回收再生等全生命周期的“运营”价值将迸发,围绕与整车制造企业和电池供应商的不同合作模式,后市场将催生电池资产管理、三电维修中心等新的业务模式,这对参与者的资金储备、精细化运营能力、属地化关系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

智慧出行五大趋势

面向2023年,《报告》就“智慧出行”领域提出了五方面的预测内容。

第一,“长途出行”需求:北美率先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中国和欧洲恢复尚待时日。

由于受疫情应对策略、能源价格波动等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全球各地长途出行需求恢复节奏存在显著差异。但多个国家已领布或正在规划“新冠退出”策略,长途出行需求迅速反弹。

其中,北美率先恢复,根据美国汽车协会统计,在2022年感恩节期间美国有近5400 万人乘坐飞机、火车、巴士等长途公交工具,已超越2019 年疫情前水平;中国基于较为严格的疫情管控政策,长途出行需求恢复滞后,但随着 2022 年底政府对防疫管制的放松,长途出行需求预计在2023年迎来较快复苏;欧洲受地缘冲突、能源危机等多重冲击,长途出行需求预计将于2026年前后恢复。

第二,车队集中电动化转型:涉及企业资产基建转型、财务与投资决策、组织能力建设全维度的系统性任务。

随着全球各国政府大力推动低碳战略并颁布相关条文规范企业温室气体排放,且企业估值和品牌认可度也愈发与其ESG成果挂钩,尤其在欧洲和北美地区,大量相关企业都在积极探索车队电动化方案,无论是自拥车队的物流企业,还是与外部物流服务供应商深度合作的快消品公司。探索车队集中电动化转型的可能性并设计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最优方案将涉及资产基建转型、财务与投资决策、组织能力建设等三大方面、11个维度的机遇探索,因而必将成为中短期内电气化领域最热门的课题之一。

根据罗兰贝格2022年所调研的全球59个相关领先企业反馈,超过九成企业表示未来三年内有将车队集中电动化的需求。

第三,智慧城市物流体系:城市智慧物流体系暂未形成合力,未来期待多方合作实现共赢。

受疫情冲击,消费者愈发依赖线上消费且关注配送时效性,导致城市物流需求体量爆发。然而,日趋零散的配送需求与长久依赖所追求的物流网络规模化效应相悖,因而物流企业的经营近年来持续受困。《报告》认为,城市物流行业由分散到集中化的趋势不可避免。未来城市物流生态圈内不同玩家将在资产、基建、货源、信息数据方面实现共享,并获得政策积极支持,以进一步提升运营效率并降低成本,实现合作共赢。

第四,补能生态体系:地缘政治摩擦影响不同地区消费者对电动车的购买与使用偏好,欧洲尤甚。

在电动车充电基建市场上,中国依旧是绝对的领先者,2022年上半年中国充电桩整体规模上涨近50%,目前达到了390万,为全球最高,其中约38% 为公共充电桩,而车桩比则由2.7下降至2.4,补能设施充足性更优;然而,作为往年全球主要的增长力来源,欧洲国家因能源危机导致电价飞涨,从而影响了消费者对电车的使用偏好及围绕补能基建的投资,其充电桩增速由2021年下半年的119%下滑至2022年上半年的37%;此外,美国补能服务商遭遇市值滑坡,大部分领先玩家市值在2022年较2021年高点下跌幅度均超过50%;但市场仍存亮点,东南亚国家2022年上半年充电桩数量增长超过173%,市场进入快速爬坡期。

第五,城市空中交通:亚太地区正成为重要的前瞻性区域,多个城市宣称在 2025 年发布其城市空中交通系统。

城市空中交通体系为城市居民带来全新的出行体验,其更快捷省时、更安全环保。数据显示,先进空中交通(AAM) 服务的全球市场规模在2050年将达到900亿美元,自2030年起年均增速达20%。

亚太地区正成为AAM重要的前瞻性突破区域,超过一半的载人垂直升降机 (VTOL) 在此运营,并获得全球约40%的服务收入,而这样的份额预期在2050年前将保持。当前航空公司、车企、科技初创企业等正对外宣布将加速合作探索,推动技术落地。例如,现代汽车、韩国电信、韩国航空已经签署合作约定共同推动 AAM 的研发与落地,并预期在2025年发布首款空中出租车;同时,现代也与印尼政府合作,将在印尼新首都打造全新的城市空中交通生态体系。除此之外,东京、首尔、新加坡均已宣布将在2025年发布其城市空中交通系统。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