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向出行服务公司转型后,车企又开始集体向科技公司转型了。2022年12月25日,长安科技公司揭牌成立。根据规划,未来10年长安将投入总共2000亿元打造长安汽车,特别是将以长安科技为中心,在新汽车科技产业链累计投入超1500亿元,构建超10000人规模的科技创新团队,开发超级整车智能品牌,打造智能新体验,布局控制器等科技产业。此举进一步践行了“向智能出行科技公司转型”的目标。 无独有偶,奇瑞汽车则计划未来5年内,在研发方面投资超过1000亿元,培养研发人才超过20000人,并建立300座瑶光实验室,支持交叉科学和跨界技术研究。同时,奇瑞还将布局包括芜湖、上海、北美、南美、欧洲、中亚六大研发中心,全球一体化管理,全力支持“瑶光2025”科技战略的实现,加速向全球科技公司转型。 长城汽车也曾宣告向“全球化科技出行公司”的目标转型。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表示,面对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长城汽车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四化”、全球化,将诚信责任、开放进取、科技创新、生态共赢的理念,注入长城汽车的每个组织、每个单元、每个细胞,实现长城汽车从中国车企向全球化科技出行公司的蜕变。 东风等车企亦曾多次提及转型科技公司的意愿,不只是自主车企,通用、福特、大众、宝马、戴姆勒等跨国汽车巨头,都曾提出要转型成为科技公司,并做出了诸多努力。 时间拨回到几年前,“转型出行服务商”是汽车业内的流行词。彼时,国内的长安、上汽、东风、一汽、北汽、吉利、长城等车企在加速布局网约车市场,国际巨头的丰田、通用、福特、大众、宝马等也纷纷大手笔打出“移动出行”牌,誓要彻底颠覆百年汽车业。 “出行公司”的目标尚未实现,如今车企又集体转型“科技公司”,究竟是大势所趋还是制造噱头?业内人士就此话题展开激辩。
》》》正方 转型科技公司大势所趋 ◆汽车行业分析师任万付:传统车企都面临转型 近些年,在资本、政策、环境、科技等多种因素作用下,整个汽车市场在快速发生改变,传统燃油车的道路已经看到了尽头,国际和国内的车企都面临着转型的问题。对传统车企来说,转型的道路有很多,出行公司、科技公司、零部件企业服务商等,都是其中可能的转型方向。至于向哪个方向转型,车企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之前很多车企表示要向出行公司转型,因为彼时一方面出行概念很热,出行公司的估值更高,资本也很看重这一块市场,投入很大;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刚刚起步,路线之争让很多车企怕行差踏错。相比看不清方向的新能源汽车,资本疯狂涌入的出行领域受到追捧。 时过境迁,经过几年的发展,出行领域冷却,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发展迅速,并取得了不错的业绩,造车新势力纷纷上市成功,让诸多车企看到了转型方向,转向科技公司也无可厚非。虽然转型有了方向,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公司都会成功,科技公司的核心在于技术能力,没有先进的技术支撑,短暂的热度难以支撑企业的长期发展。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雪洪:转型是脱胎换骨的改变 汽车行业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革时期,车企顺应时代变化的转型是一种必然,因此不断探索转型方向也在情理之中。前几年,滴滴、Uber等出行企业迅猛发展,大多数人都认为,未来共享化趋势之下,人们可能不再需要买车,这让车企倍感压力。作为汽车产业链上自始至终的龙头,车企担心沦为出行平台的“打工人”,因而开始向出行产业链延伸。 通过几年的实践车企发现,出行企业并没有威胁到车企的龙头地位,而且出行企业和出行业务仍处于亏损状态。与此同时,人们依然有旺盛的购车需求。汽车从简单的交通工具转变为大型智能移动终端,在底盘等制造技术已经成熟的当下,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成为汽车发展的全新技术驱动力。 汽车行业当前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在重塑产业格局,每一家车企都身处于新旧赛道转换的关键节点。科技对汽车的约束力越来越强,车企必须在价值链重构的过程中把握住高端环节,才能在未来的发展潮流中掌握话语权。因此车企必须成为科技公司,这是大势所趋,难以转变或者转型较慢的企业将面临残酷的淘汰。 从“出行服务公司”向“全球科技公司”的转变,不意味着车企在转型道路上的迷茫,而是探索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车企难以穿透所有现象直接找到本质,只有不断调整航向,才能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找到属于自己的航线。 当然,船大难调头,车企的转型并非易事,这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改变,意味着经营理念、人才结构、组织模式、产品研发等的全方位打破,也要求公司高层的全力支持,这必然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转型慢将面临淘汰 随着软件定义汽车时代的来临,汽车与科技产品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车企的核心竞争力已不再是单纯的硬件研发和制造,而是转向了软件开发和软硬件综合集成等科技能力。正因如此,“我们要做一家全球化科技出行公司”成了最近几年车企中最流行的说法。 这一切都源于科技对汽车业的改变。从汽车产业的角度来看,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将在接下来的几年内前所未有地颠覆人们过去所熟知的传统汽车领域。未来,汽车将作为连接人与其他各个场景的重要智能载体,被赋予更多属性。可以说,汽车产业是下一个科技“重镇”。 正如曾经在科技企业身上发生的一样,汽车业也在整合各种技术,开始转变为一个科技的竞技场。显然,对汽车业来说,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共识是,能否成为科技公司,将决定车企是否有资格和能力在未来汽车产业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浪潮之下,对车企的研发投入要求更高,车企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以保持核心竞争力。率先转型科技公司的特斯拉、比亚迪、“蔚小理”和埃安等车企,获得了资本市场的高度认可,这更加坚定了传统车企转型的决心。 当然,向科技公司转型并非一厢情愿,也不意味着一定成功,传统车企面临着生产改造、人才换血等一系列大工程,只有丢掉沉重的包袱才能轻装上阵,资本只青睐于头部企业,转型慢的企业处境则会日益艰难。 》》》反方 转型的形式大于内涵 ◆全联车商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曹鹤:“科技”不是车企的终局 什么样的公司叫科技公司?科技公司的科技含量应该达到多少?概念是很模糊的。 车企主打“科技”牌更多是为了提高估值。多个先例证明,“科技含量高”的车企更受资本市场的青睐。 广汽集团加快向科技型企业转型,瞄准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等领域,持续在科研创新上发力,打造出的广汽埃安被投资者疯抢,A轮融资共引入53名战略投资者,在车企单轮融资中史无前例,融资总额182.94亿元,融资阵容也堪称豪华;估值超过千亿元,是国内未上市新能源车企估值最高的企业。 从国际市场来看,极具科技特色的特斯拉,一直上演着估值神话。2020年2月,特斯拉市值超过宝马与大众的总和,成为全球市值第二的汽车公司。仅仅4个月后,特斯拉市值就超过丰田,成为全球市场价值最高的汽车公司。一家成立不到20年的汽车公司,市值可以轻松超越了年销量过千万辆、成立近百年之久的传统汽车巨头。 受特斯拉的带动,当年蔚来的市值也达到581亿美元,跻身全球车企市值前列,超过通用、法拉利、宝马、福特。小鹏汽车、理想汽车的市值则突破了200亿美元,将PSA等知名传统车企甩在后面。暂且不论上述估值是否理性,只有受到资本和市场关注的车企才有可能拥有持续发展的潜力。从这一角度来看,上述车企的“科技之路”大有收获。 一棵白菜,放在车企的篮子里能卖2元,放在科技公司的篮子里能卖20元,谁会不愿意呢?未来,车企将变成了一个很大的平台,可以承载更多内容。现在流行的是“科技”关键词,过段时间流行其他关键词,车企又要向新的方向转型了。 ◆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广应用促进会秘书长范永军:为了“打扮”得更顺应潮流 曾经一段时间,出行公司风头很盛,国际、国内的车企疯狂转型出行公司。但如今在汽车的“新四化”中,人们很少提及“共享化”了。主要原因在于,人们渐渐发现共享化的前提是智能化,基于自动驾驶的共享出行才是未来变革性的智能交通方式。 在智能化浪潮的涌动之下,汽车从简单的交通工具转变为一种科技产品,互联网企业和手机制造商跨界入行,带来各种先进技术的融合与交织,吸引了业界、资本和消费者的高度关注。 传统车企在这一过程中,担心沦为科技公司的代工厂,因而急于摆脱外界对其传统制造企业的固有看法,希望将自己“打扮”得更前卫时尚,更符合当下的社会潮流认知,意欲强化自身的“科技”标签,开始注册新公司,向科技化转型。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转型,而是基于自身实力基础向科技的延伸。 目前,车企似乎对科技企业的身份很“向往”。但事实上,车企的造车资质和深厚的造车经验也是科技企业梦寐以求的。以近些年崛起的造车新势力来看,因为没有造车积淀做支撑,其更适合被称为科技企业,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车企”。 ◆汽车行业人士刘波:杜绝口号,切实满足用户需求 当下人们对于科技依然充满了敬畏和期盼,认为科技是提高一切产品的产品价值以及服务评判等级的核心武器。故而由传统汽车制造生产企业向科技公司转型,便成为了一条时髦且正确的企业发展轨迹。车企向科技公司转型究竟是否必须?转型是否形式大于意义? 车企纷纷用科技日来宣告未来企业的转型方向,除了想在大多数人心里得到更多的身份认同之外,当然也有着此事非做不可的道理。近来,包括华为、百度、小米等互联网企业争相带着新兴科技涌入造车领域,直接或间接地触及了原有车企的蛋糕和份额。相比之下,车企在科技领域上不能说是全面落后,至少没有太多的领跑优势。用科技转型来提振士气,自我鼓励是很有必要的。 但值得关注的是,大型传统车企由于本身体量巨大,涉及层面更广,其企业转型难度显然更高,需要的周期也相对更长一些。向科技公司转型,绝不是科幻电影般的天马行空、肆意畅想,而是根据自身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实力实现科技的落地、品牌的升级。与此同时,所有的转型又与人们现在或未来的购车、用车需求的改变息息相关。希望车企进行战略规划的同时,能够切实地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让转型的内涵大于形式。 》》记者感言 车企转型的下一站在哪里?
市场需求瞬息万变,行业格局不断调整,转型或是车企永恒不变的话题。从出行到科技,不过短短几年时间,车企转型的下一站又将在哪里呢? 是手机吗?从2017年就传出消息,特斯拉要造手机Model π;到蔚来宣布将每年推出一款新手机,并已经在上海和深圳都搭建了手机业务团队;再到吉利汽车收购魅族,也开始进军手机市场。智能手机就是互联时代中的重要入口,智能汽车与智能手机构建起生态闭环,既能够提高用户体验,也是车企提高用户粘度的重要手段,选择自己造手机就能够完整构建生态体系,不再受制于人。因而,车企们似乎都有心转型手机制造商。 是飞行汽车吗?车企们已经不满足于陆地发展,要上天了。有消息传出,广汽集团正在布局飞行汽车市场,广汽研究院已经在对飞行汽车相关岗位进行招聘。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发布了首款电动垂直起降载人飞行器原型机——V.MO,标志着大众汽车也开始进入飞行汽车市场。吉利汽车早在2017年就开始布局,收购了美国飞行汽车公司Terrafugia(太力),并在2021年与空中出行公司Volocopter成立合资公司沃珑空泰。小鹏汽车也在飞行汽车领域深耕了近10年之久。不少车企认为,若干年后将迎来城市空中交通发展的时代,提前布局才能占领先机。 是元宇宙吗?在日前举行的全球规模最大的国际消费电子展上,宝马集团、比亚迪等多家车企和科技巨头展示了最新的元宇宙概念技术。另一方面,产业规模有望超千亿元的汽车元宇宙产业基地最近落户上海,自主车企也早已纷纷搭载元宇宙概念,与用户粉丝玩得火热。应对智能化竞争,汽车尤其新能源汽车领域产业公司正在积极拥抱元宇宙概念,加快数字化转型进程。元宇宙助力汽车实现向智能伙伴转型,这无疑是汽车的未来发展方向。 无论是何种方向,应该明确的一点是,车企需要时时刻刻思考转型的课题,改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想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