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文化导入到造车行业,给传统造车行业带来新的生机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又有谁能一直占据优势地位。在今天想把一些问题拿出来和大家进行一个探讨。 互联网车企造车带来了什么? 身为汽车人的底层我们要感谢蔚小理等一批带资本入局的新能源车企的崛起,是他们带动了汽车行业的薪资水平的提升。我们除了对自己事业的热爱,同样也需要事业能给我们解决生活的问题,提升生活的品质。 资本的涌入和互联网思维带动了原本汽车行业按部就班的造车状态的节奏提升,原本规规矩矩的2年开发一辆车,一辆车支持卖5年的节奏已经不再适应当今快速的发展。目前快速的换代和快速的适应市场才是王道。之前主机厂还在不紧不慢一个一个的过伐点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在现在每天都几乎平均有新车发布的状态对车型发布的速度更是一个考验,需要更快的反应速度。 互联网给大家带来了更多的信息渠道,信息差带来的产品议价空间也同样一去不再复返,互联网时代的制造业的状态就是普惠和透明。消费者可以更加清楚的知道自己开的车是什么状态,什么样的工厂中生产出来。以前的共线不同品牌的时代注定无法长期获取不同品牌的竞争红利。 传统车企是否只会沦为时代变革中的牺牲品? 新的势力进入到造车行业后,必然会给原传统造车企业带来强大的冲击,会带来各个方面的痛苦。他们可以站在传统车企的肩膀上开始向上攀登,我们也看到了他们在短期内攀的更快爬的更高些。但是他们也同样带来了新的思维和跨界的技术,同样推动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新能源汽车站在传统车企的肩膀上或许有些激进,但是他们在新技术上做出了更多的尝试,在试错中保留下来更多的实用技术创新,最终留给了用户。 传统车企其实同样也可以学习互联网造车的思维和转变的速度。在我所了解的一些造车初创公司中,他们作为跨界的原互联网人,他们仍然保留着高效的互联网思维的沟通模式。摒弃原有的庞大组织架构的工作模式,不再是职员-主管-部长-总监-总裁的一连串的工作汇报模式。而是想办法将最懂设计的人与最懂管理的人、最懂用户的人与最懂制造工艺的人、最懂营销的人与最懂财务的人能聚集在一起。 或许最终的强强联合互相学习才会是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有竞争力的王道。其实也可以看到很多传统车企也在不断孵化自己的新能源品牌。但是互联网思维制造还有关键的一点就是产品的精准定位与极致化。没有自己突出个性的产品或许最终也只会被市场遗忘,不管拥有多么庞大的市场布局与再多的品牌孵化。 传统车企还有多少优势可以拿出来作为自己的核心竞争武器? 随着大家在追求过一轮新能源车型的热度之后,消费者也是在不断回归理性的购车之路,产品的实用性会成为消费者的关注点。传统车企长期以来在产品制造工艺和对车型实用性的对标中拥有着丰富的数据库信息,他们可以完成最快最适合量产的方案选型。 新能源造车车企的轻资产创业模式,在企业的初创中让他们迈出了低财务压力和低风险的第一步。但是他们当时的计划是想选择一个可以从百亿体量做到千亿体量的产品行业。他们已经入局了,但是他们目前的规模也是限制他们之后持续发展的一个巨的枷锁。传统车企他们在之前的大浪淘沙中已经拥有了自己的规模,自己的车型平台、完备规划的生产基地等这些都是传统燃油车企的优势所在。他们可以已自己的规模优势持续发力将优势转移给自己的新能源品牌。 新的一年究竟谁主沉浮? 笔者不才,不懂占卜之术。但是同时可以通过以上我们谈及的问题将各个汽车集团的情况来做一些回顾。首先国家队拥有各地方财政支持及已经积攒下来的规模优势,但是同样存在着尾大不掉的问题,在孵化自己的新能源品牌和合资车企的同时能否做到不忘初心,保持当下高效的市场反馈和应对,同时发力展示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相信我们的消费着也愿意选择支持我们的自主品牌。新势力造车队伍目前来看在冲锋中表现出来的劣势越来越多,优势的持续保持成为了关键。目前整体来回顾我们的民间队伍,他们拥有着高效沟通的基础,同时他们也接受到了各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自己也在不断孵化自己的新能源子品牌和合资车企,但是在不断的资源整合中怎么样尽显自己的优势,推出自己特色的汽车品牌,在市场上占领一席之地成为了关键。 欢迎大家的持续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