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4日-15日,博世在江苏省连云港的东海汽车技术测试中心举办了2022年度汽车与智能交通技术创新体验日。作为全球领先的汽车与智能交通技术供应商,博世在创新体验日期间展示了一系列智能化和电气化交通的最新技术,其中不乏由本土团队开发、专门面向中国市场的创新技术。 中国汽车市场需求自去年起逐步恢复,特别是在乘用车领域,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远超预期。得益于此,博世汽车与智能交通技术在中国的业务稳步增长,2021年销售额达到967亿元人民币,相较于上一年增长8.9%。2022年博世在华汽车与智能交通技术业务继续保持增长,截至10月销售额较上一年增长7.7%。博世中国执行副总裁徐大全表示:“其中,电驱产品、智能座舱、新型制动系统等成为业务新增长点。但同时,芯片短缺、成本高涨以及供应挑战始终伴随着业务的发展,压力有增无减。” 本土团队创新 支撑本土需求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之一,汽车年产销量约占全球三分之一,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连续多年占全球产量一半以上。此外,今年上半年中国每销售十台乘用车中就有三台安装了L2级以上的驾驶辅助功能。中国消费者对智能电动出行的强劲需求不断推动博世引入最新技术率先在本土使用,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博世也在持续强化本土创新能力。在本届创新体验日上,博世展示了一系列面向电动智能出行的创新关键技术——碳化硅功率半导体、高性能惯性测量单元、新一代制动系统ESP®10、车辆动态控制2.0和软件开发工具链产品及解决方案等,以实现未来更安全、高效和舒适的驾驶体验。 在众多重点展品中还不乏由本土团队开发的解决方案。例如,面向未来电子电气架构的车载计算平台和区域控制器,将不晚于明年初在中国率先投产。在智能座舱领域,完全由本土研发团队打造的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平台推出升级版,搭载业内领先的高性能芯片计算平台,带来更丰富的沉浸式驾舱体验。同时,博世也正将自动泊车辅助功能集成在智能座舱域控制器中,为中国市场提供高性能、低成本的舱泊一体解决方案。集成了传感器、大算力计算平台、算法应用以及云服务等的高阶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专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覆盖高速、高架、城市、泊车等应用场景,该平台计划于2023年量产。在转向系统领域,面向L4及以上乘用车自动驾驶的全冗余转向控制单元已获得客户项目,将于2024年在中国市场量产。 开放合作 持续投资 迈入智能化和电动化时代,汽车产业的供应链正发生巨变,这就要求产业上下游共创更深入且灵活的合作模式。徐大全表示:“博世将为消费者和客户创造价值作为始终不变的目标,持续探索创新的产品技术以及灵活的商业模式。通过软硬件分离、‘零部件—组件—系统’不同层级多样化的产品服务,博世以开放而灵活的方式不断深化与本土业务伙伴的业务合作和联合开发。” 例如,在碳化硅功率半导体方面,博世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裸片、MOFSET以及功率模块等。在制动系统方面,博世可以提供模块化制动产品组合方案或集成式制动系统方案,适用于燃油车、混合动力车以及纯电动车,并满足自动驾驶的需求。此外,博世旗下的易特驰整合了博世内部独立应用软件研发业务和云端业务,将能够更全面高效地为主机厂打造车载操作系统和汽车生态系统。 为保证快速的市场响应、及时和深入的开发合作,博世在中国市场持续投资,增强本土的工程研发能力。仅今年在研发领域就动作频频。今年8月,位于无锡的博世中国软件中心的二期办公楼正式启动,团队从最初的几十人增长至700多人,预计到2025年将超过2000人规模。博世华域转向系统位于武汉的研发中心二期将于今年底前落成启动,总投资1.3亿元人民币,未来将有600多位研发工程师在此从事转向系统的软件开发工作。而博世未来智能驾驶与控制(上海)研发中心将于今年11月在上海金桥开业,将进一步提升博世在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领域的本土研发实力。今年初,博世商用车转向系统亚太区工程软件中心在济南成立,全面支持本土商用车转向系统软件开发和性能测试等工作。 助力汽车产业低碳发展 碳减排已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过程中的重要话题。无论对于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或是全球气候行动的开展,中国汽车产业的碳减排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早在2018年,博世集团便率先提出在生产运营端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由此开展节能减碳行动。 在中国——这一博世集团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博世也正积极支持本土汽车产业的低碳发展。主要聚焦于以下三大方面:一是生产制造层面,博世通过提升能效和扩大使用清洁能源等方式,已在400多个业务所在地实现了在生产制造环节的碳中和。在这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本土解决方案与实践经验,可与业务伙伴分享;二是技术创新层面,博世大力开发新能源汽车相关的关键产品,支持电动车以及氢燃料电池车在华的发展,有助于减少交通出行过程中的碳排放;三是在供应链层面,博世目标在2030年达成在整个价值链中进一步减少15%碳排放。目前,在中国市场,博世从六个维度在供应链中推动进一步减碳,包括减碳知识培训、碳排数据披露、减碳目标设立、碳数据库建立、供应商碳管理成熟度评估和新业务碳因素影响机制,以及最佳亚太区供应商可持续发展评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