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研网 CHEYAN.net 首页 资讯 行业评论 查看内容

这些车圈大事件还将影响2022 | 年终盘点

826 0 2022-1-10 08:13 发布者: 黄Charlin 原作者: 汽车公社盖世汽车

特斯拉承包了全年的新闻热点,但关于行业大事,特斯拉只是冰山一角。2021年,国内汽车市场受到疫情影响和芯片短缺的双重困境,但去年中国汽车产业迎难而上,克服重重困难,产销实现稳步增长,充分展现出中国汽车产业 ...

特斯拉承包了全年的新闻热点,但关于行业大事,特斯拉只是冰山一角。

2021年,国内汽车市场受到疫情影响和芯片短缺的双重困境,但去年中国汽车产业迎难而上,克服重重困难,产销实现稳步增长,充分展现出中国汽车产业强大发展韧性。中国继续成为全球表现最好的超大型汽车市场,成为引领全球车市复苏的主要动力。

这一年内,汽车圈里发生了很多重磅新闻,其中也有很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缺芯,比如碳达峰,比如更多造车大军的加入,这些大事件汇集成了2021车市热点,同样也将持续影响未来汽车行业的走势和变化,甚至是新的格局。

缺芯“重伤”汽车市场

去年对于各家车企来说,“芯片荒”成了无法避免的问题。因为缺少芯片,福特、大众纷纷减产,一些工厂甚至出现了停产的情况,除了新车交付时间大幅延长,对整个汽车市场的产销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车市滑坡不再是危言耸听。

根据AutoForecast Solutions的预测数据2021年全球汽车市场累计减产量将达到1132.4万辆,其中,中国汽车市场累计减产量预计为214.8万辆,占总减产量的19%。芯片缺乏导致各大车企不得不砍掉一些小众车型的生产,对于热门车型也需要进行芯片资源的合理调配,甚至影响到品牌二手车市场的价格走势。

这些车圈大事件还将影响2022 | 年终盘点

全球大范围的芯片短缺问题始于去年10月。最初,缺口只出现在消费类电子产品领域,进入2021年之后,才逐步蔓延至车规级芯片。起初,业界援引历史经验,认为短缺问题最迟将从去年6月开始缓解,但由于疫情反复加剧、地质自然灾害等多种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将“芯慌”阴霾持续笼罩了一整年。

如今,在缺芯的影响下倒逼一些诸如比亚迪、吉利等车企开始进行自研芯片。在风暴中,如何面对困难解决困难,提高分工协作精细化的能力,才是对各个汽车企业的本质考验。

“刹不住”的特斯拉

特斯拉在去年屡屡曝出刹车失灵的事件,从河南的追尾事故,到海南的撞墙事故,驾驶着一台特斯拉仿佛安全出行成了一种运气。

特斯拉在中国的销量增长确实惊人,但是各车型的事故和风波,也着实不少。每一起事故的发展是反转又反转,特斯拉官方和事故中的车主仿佛在上演“无间道”,互相指责又没有拿出完整的调查结果。其中最疯狂也是动静最大的,莫过于河南这起事故中的车主维权事件,最终变成了一场至今还未消散的风波。

事态的扩大化以去年4月19日拉开帷幕,车主张女士身穿“刹车失灵”T恤出现在上海车展特斯拉展台,并站上车顶大喊“特斯拉刹车失灵”,引发巨大关注。女车主表示,事故本身对她和家人影响有限,而她之所以走上这么过激的维权之路,主要是因为特斯拉傲慢的处理态度。

这些车圈大事件还将影响2022 | 年终盘点

但她本人也没想到,这不仅给她带来了行政拘留的处罚,反而直到2021年即将过完,也没有从特斯拉那里拿到关于那起事故的完整数据,并且直到现在特斯拉也并未提出解决方案。从未有任何一场民间维权能产生如此持续、深刻的影响。这起维权事件引发了公众对个人隐私、消费者权益的广泛讨论,特斯拉作为一个新科技企业,应该为每一个提出有效质疑的声音给予一个正式的回答。

马自达“双马合并”

经过了无数次的辟谣和否定,流传了多年的长安马自达与一汽马自达合并的消息,终于在去年尘埃落定。

去年8月,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马自达)、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长安汽车)及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一汽)发布联合声明,长安马自达将变更为由三方共同出资的合资企业,即新长安马自达。三方出资比例分别为(马自达)47.5%、(长安汽车)47.5%和(中国一汽)5%。

这些车圈大事件还将影响2022 | 年终盘点

新的长安马自达将承继长安马自达和马自达的相关业务。同时,一汽马自达变更为由马自达及长安马自达共同出资的合资企业,继续承担马自达品牌汽车的相关业务。

近几年来,马自达在中国销量已经连年下滑,一汽马自达对总销量的贡献已经不足一半。调整战略、整合资源是马自达在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南北合并”也许是目前最好的选择。伴随马自达在中国市场重新布局,长安马自达将迎来全新的使命,也希望其能推动马自达品牌进入新的时代。

华为大步扩张汽车版图

华为不造车。这句话在2021年之后可能需要重新被理解。

华为确实没有造车,但是除了造车之外和汽车有关的所有事情,它似乎都参与了一遍。华为去年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的研发投入达到10亿美金,研发团队规模达到5000人,并且已经上市了30多款智能化汽车零部件。

去年上海车展期间,余承东第一次为华为智选站台,并高调推出了与金康赛力斯共同打造的赛力斯SF5。从4月开始,华为门店着手销售赛力斯SF5,而这款车对于华为来说,是试水。而在广州车展前夕,聚合了长安汽车、华为、宁德时代在整车研发智造、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和智慧能源生态领域各自优势的阿维塔首款新车正式亮相,通过Huawei Inside模式,华为汽车版图的扩张之路越走越快。

这些车圈大事件还将影响2022 | 年终盘点

而短短半个多月之后,华为与金康赛力斯共同打造的高端汽车品牌AITO被解开面纱。华为对这个新品牌野心勃勃,将与赛力斯共建超过一千家旗舰店和体验中心,目标是五年内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TOP 3品牌。

这半年的种种迹象看来,一直强调不愿意亲自造车的华为,其实在汽车业务上既十分看中自己的“灵魂”角色,又在野心勃勃中持续觊觎对剩下“躯体”的实际控制权。华为的汽车之路究竟能走向何方,可能还需市场的磨炼。

小米汽车不再遥远

“小米造车及团队各项工作的进展都远超预期,预计小米汽车于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

去年3月,雷布斯曾表示,造车将是他“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半年过后,雷军表示造车准备各项工作上进展顺利。之后的消息也印证了雷布斯的乐观是有道理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与小米科技成功举行了“小米汽车项目”的签约仪式,小米会在北京建设30万辆产能的整车工厂。

这些车圈大事件还将影响2022 | 年终盘点

据了解,小米汽车项目将建设小米汽车总部基地和销售总部、研发总部,并将分为两期建设,最终建成年产量30万辆的整车工厂。其中一期和二期的产能分别为15万辆,预计2024年首车下线,并实现量产。

按照雷军在小米投资日上的表述,小米造车有三大优势:小米模式、品牌和用户,以及全智能生态。虽然信心满满,但是仔细算下来,小米汽车整车工厂的一期工程至少要在2024年之前完成,满打满算也就是不到3年的时间。对于小米汽车来说,若想按时落地,压力还是不小的。

马斯克成为全球首富

去年对于新能源汽车市场可以说是飞速发展的一年,而作为全球知名电动汽车企业特斯拉的CEO,马斯克也可以说是从年头一直活跃到年尾。

自2010年6月上市以来,仅用时11年时间,特斯拉就实现了突破万亿美元市值,上升速度仅次于Facebook创下的纪录。而马斯克的身价也随着特斯拉股价而持续暴涨,在去年10月,个人财富突破3000亿美元,他也成为去年财富增长速度最快的富豪。

除了身价上涨之外,马斯克逐渐成为饭后谈资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喜欢在Twitter发文,这位世界网红的一言一行经常会点燃无数粉丝的热情,比如在去年他成为世界首富后,就在Twitter调侃贝佐斯、巴菲特等人。而在去年11月份,他还在Twitter上发文曹植的《七步诗》,一下让网友都摸不着头脑。类似这样一系列的行为都让马斯克一直活跃在车友们的视线中。

碳达峰”“碳中和”备受关注

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等庄严的目标承诺。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为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十四五”规划也将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列入其中。

要实现“双碳”目标,一方面要通过节能减排控制碳排放增量,另一方面需要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等方式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这些车圈大事件还将影响2022 | 年终盘点

作为未来清洁能源的风向标,新能源汽车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投资的热门。在市值上,很多新能源品牌都表现出厚积薄发的发展潜力;在销量上,去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数量实现了跨越性的突破,总产销量纷纷突破300万台,较去年相比增长将近2倍。

面对市场和政策的同时发力,新能源汽车发展进入快车道,在一系列新的举措纷纷落地的情况下,只有积极升级转型,顺应时代潮流,才能抓住其带来的新机遇。

新能源汽车产销突破300万辆

2021年,新能源汽车绝对站在了汽车行业的C位,电动化转型愈演愈烈。

即便面对让全球车企抓狂的“缺芯”、居高不下的原材料价格,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情况,中国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行业依然走出了一条漂亮的上升线,展现出产业强大的发展韧性和内生动力。

这些车圈大事件还将影响2022 | 年终盘点

前11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02.3万辆和299.0万辆,同比均增长1.7倍,市场渗透率为12.7%。虽然12月的销售情况还未出炉,但毫无否认的是,去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双双突破300万辆,这对于亟待转型的各大汽车品牌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市场的认可,必然会加速各大车企对新能源的转型。

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爆发式增长新阶段,已由过去的以政策驱动为主转向了市场驱动。2022年,随着众多新能源车型的上市或开启交付,尤其是各自主品牌具有竞争力的新一代混动车型将陆续上市,可以预计的是,新能源汽车将持续保持高速增长。

宁德时代破万亿

去年5月31日,宁德时代股价延续强势表现,盘中涨幅不断扩大,总市值一举突破万亿元大关,成为创业板首家触及万亿市值的公司。更加令人惊讶的是,目前宁德时代的总市值,约等于比亚迪、长城汽车、上汽集团,三家A股市值最高车企的总和。

这些车圈大事件还将影响2022 | 年终盘点

从行业角度来看,宁德时代市值创下历史新高的背后,是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进步,同时这种发展也表现出可持续性。而如今科技型企业发展屡创新高,也预示着我国经济结构在碳中和背景下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

宁德时代的市值表现是绝对实力的体现,从2020年工信部所登记的新能源车型来看,有效录入共6800余款中,宁德时代配套动力电池的车型超过3,400款,占比约一半。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加速发展,宁德时代的市值可能随着技术的突破和市场份额的攀升还将持续走高。

滴滴美股退市

去年6月30日,滴滴出行在纽交所悄悄地挂牌上市,众所周知,没几日就遭到部门审查,其股价一路走低,狂跌不止。就在去年最后一个月的第三天,滴滴官方发布公告,计划在美国摘牌退市,同时筹划赴港上市。

这些车圈大事件还将影响2022 | 年终盘点

短短的几句话,滴滴是将自己安排的明明白白,甚至吃瓜群众们都开始以为一切万事大吉的时候,当日滴滴的股价却“口嫌体正直”,纵身一跃跳到了6.07的股价,先跌了22.18%为敬。而就目前的滴滴股价为每股5.3美元,较发行价跌去了近60%,美国托管股票当前的平均价格较当时股东获得股份的平均价格更低,滴滴市值已累计蒸发了近410亿美元。

毫无疑问,滴滴的“退市-上市”方案风险不小,看似点对点的简单转换,实际暗藏危机。或许港股上市能够填补掉美股退市造成的资金窟窿,但接踵而至的诉讼麻烦、信任危机、中国市场的认可度等,都将成为滴滴“重生”的阻碍。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全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言论 登录立即注册

相关阅读

关灯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