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柱是保证汽车安全的重要结构件之一,但是其缺点是造成驾驶员侧面视觉盲区,在转弯和弯道时尤其明显,很多事故与A柱有关,我自己也遇到过因此险些酿成事故的时候,真希望能有两全其美的技术方案改进这一问题。”正如车主梁先生所言,几乎所有驾车者都曾遇到过被A柱遮挡视线的问题。
6月1日,《乘用车数字透视A柱系统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以下简称《方法》)团体标准由浙江省汽车工程学会批准发布,并于当日生效。“希望消除A柱盲区,是很多车企都在研究的技术问题,《方法》作为地方团体标准,提供了一种技术方案的统一尺度,具有一定的启示价值。希望更多的车企、地方和产学研联合体都来探索消除A柱盲区这一课题。”浙江省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工程师于朗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
技术创新订立标准 “长期以来,业内围绕解决A柱盲区、实现A柱可视化进行过多种尝试,但由于在技术研发、应用、安全、互通等方面缺乏统一标准,A柱盲区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浙江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汽车智能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张祺认为。 目前,数字透视A柱系统技术中,算法也是亮点。基于“眉心位置的3D重建及视角变换”和“深度信息的盲区动态映射”等自研的核心算法,目前的系统能通过舱内摄像头跟踪驾驶员双眼,计算出眉心位置,从而对A柱显示屏的显示透视角度确认,并进行实时显示,让驾驶者始终保持视野的清晰,进一步提升了整车智能安全。 “这不失为一种较为现实的方案,但可能只是多种方案中的一种,也不是终极方案,因为目前即使是使用多个摄像头采集影像,加上软件及算法,成本也会增加不少。”华东新材料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林澍文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 多种方案力破难题 “近年来,围绕解决A柱盲区问题,国内外多家企业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多种方案,其实都对解决盲区问题有所启发。”林澍文提到了几种这样的技术。 一是国外有车企在多年前就提出了类似数字透视A柱系统的影像系统。如捷豹路虎曾经就推出过一个叫360 Virtual Urban Windscreen(360 虚拟城市风挡)的技术,该方案是在A柱上贴装显示屏,靠车身外的摄像头采集盲区影像,并传输至A柱里侧的屏幕上。但是,国外仍有不少消费者认为,驾驶员视线投向侧面,很可能对车辆正前方的问题会处理不及时,会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所以,至今并没有量产车使用这一技术。 二是借助雷达的力量。也曾有车企尝试用毫米波雷达来解决A柱盲区问题,但问题是在高速行驶状态下,毫米波雷达的作用并不突出,准确率不高,而准确率较高的激光雷达由于成本不合算,基本没有被考虑在内。 三是镂空A柱方案。沃尔沃在2001年曾推出一款SCC概念车,采用了镂空A柱,即在驾驶员一侧A柱上开了6个三角形小窗口,减少了视觉盲区。但因为A柱镂空后碰撞试验的强度不够,沃尔沃并没有将此应用到量产车上。 四是改造风挡玻璃。也有国外车企对前挡风玻璃提出了改造方案,采用一整块带有较大弧度的玻璃,这样一来,A柱的位置就后移了,带来的好处就是盲区不见了。但是由于车身结构的影响,这种设计目前也只在跑车上出现,比如柯尼赛格的Agera R,这种设计受限条件太多,并没有被推广。 “除了以上几种尝试,还有的已经开始在量产车上使用或即将使用的消除盲区的方法。”于朗表示,一是盲点提示系统,国内外不少车型上都有,其利用车身外部的摄像头监视盲区,如果有另一车辆或行人、物体的自身时速大于10公里、相对时速超过20公里情况下进入盲区,车内A柱上的警示灯就会闪亮,提醒驾驶员注意。其缺点是在光线较暗的夜间及雾雨雪等情况下,摄像头难以准确识别。二是丰田的新专利,提供了更为实用的技术方案。丰田近日申请的专利中,使用了一系列镜面反光,将盲区的影像折射到贴在A柱内侧的镜面上。 “这些技术方法和思路的探索都是有益的。”于朗表示,任何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创新及发展,都有一个过程,包括以往国内外车企的尝试和现在的数字透视A柱系统,都会越来越完善,所以,这些探索都值得鼓励。 目标是“零盲区” “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技术方法,我觉得需要达到不用移动视线,在正常驾驶视线之内呈现A柱盲区图像的效果,才是最实用的。”开车有20多年的一位老司机秦师傅向记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这项技术发展的方向就是适应驾驶者的应用,目标是‘零盲区’,如果能在驾驶员视线内解决盲区问题,有可能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林澍文表示,国内外很多车企的一些探索和尝试,之所以没有急于量产,一方面是考虑不能影响A柱本身的安全性能,另一方面是十分看重驾驶员对新技术的实际体验和感受,尽量不影响驾驶员的视线。所以,目前来看,消除A柱盲区的技术创新和探索还将继续,一是研制性能、成本与现有A柱接近的透明新材料上;二是寻找在车内显示盲区影像的更好的方式。 “就现阶段来看,数字透视A柱系统可以称得上是较优的解决方案之一。总体来看,消除A柱盲区的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有巨大的市场需求,而且将成为一个新的市场风口。”招商证券分析师马宏图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无论从技术进步角度还是市场需求角度来看,为消除A柱盲区的技术创新都有市场应用价值,都会在市场应用中经受检验。 “从汽车技术进步的发展看,汽车从蒸汽机时代到内燃机时代,再到今天的电动化时代,无不是技术创新引领,而用户需求就是技术创新的方向,寻找消除A柱盲区技术的最优解,应该也是如此。”林澍文认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