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等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全球汽车电子行业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据预测,到2016年,全球汽车电子的市场规模将达到24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将达9%,其中,我国市场规模将达到5000亿人民币以上,并保持15%以上的复合增长率。汽车电子大战一触即发,然而就目前市场而言,外资企业占据着垄断地位,而我国的汽车电子产业却面临着技术困境。 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 据了解,目前整车超过20%的成本都来自电子系统,而在不久后这一占比或将超过40%,单从数据来看,对于众汽车电子厂商来说,汽车电子系统这块大蛋糕已经着实令人“眼馋”了。 而从目前的市场需求来看,汽车的安全性、节能减排法规的日益严苛以及汽车作为智能娱乐工具的需求都催生了汽车电子市场容量的不断扩大。 在汽车安全性方面,目前被动安全技术的发展已经接近饱和,而主动安全系统如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制动力分配系统(EBD)、车身电子稳定系统(ESP)、红外成像等技术已不断被应用在市场上,并已成为汽车安全高新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在节能减排方面,对于传统能源汽车来说,包括发动机电子控制和管理系统(EMS)、电控自动变速器(ECAT)、电控转向系统和车辆启动/停止系统等都需要电子技术的支持。而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则包括了驱动电机和驱动控制系统、电池和电池管理系统 (BMS)、整车电控系统、热管理系统等。值得关注的是,日前新能源汽车整个产业链的蓬勃发展必定也将加速电子技术与控制系统进一步发展的步伐。 而在智能娱乐方面,车联网、自动驾驶、智能导航/智能交通系统(ITS)等的高增长率也为电子产业带来了一次全新的机遇。从当前市场格局来看,车联网生态产业正在逐渐形成,据预测,未来三至五年内,全球车联网市场规模也有望达到3000亿元。从当下来说,阿里巴巴、百度、腾讯、苹果等互联网巨头都已经纷至沓来,意欲抢夺车联网的先机,而传统的汽车厂家也都纷纷选择主动出击拥抱互联网,可以说,互联网技术的持续推动将给汽车产业带来一场全新的革命,而这也意味着汽车电子技术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外资企业成市场霸主 技术疲软成国内企业竞争之殇 据了解,目前全球知名汽车电子厂商的产品都已涵盖了多类汽车电子产品,在车用电子稳定系统、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等核心技术领域可以说已是垄断地位。那么我国的汽车电子产业格局几何呢? “中国是汽车大国,但不是汽车强国!我国的汽车电子核心技术阵地正全线沦陷。”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本特勒汽车公司亚太区技术中心主任潘定海博士如是感慨。 在潘定海博士看来,国内车企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没有消化和掌握核心技术:国内汽车业上游基础核心技术依旧空白,如半导体及关键元器件的质量仍难以达到汽车级的要求,而这也是源于我国基础技术研发的投入未跟上系统技术发展的要求的原因;另外,我国本土电子系统的技术能力也相对薄弱,自主汽车电子系统企业就目前来讲还很难作为一级配套供应进入整车厂(如EMS、ESC、DAS、EPS等);此外,国内车企的一些关键核心零部件都需要从外企供应商处采购得来,这使得国内汽车企业在成本上也失去了竞争优势。 “往往连关键的原材料、核心零部件、设备、工具等都需要进口,受制于人,”潘定海博士总结,造成汽车电子市场被外企垄断的直接原因是我国最根本基础技术的缺乏。“基础技术不发达,系统技术是不可能发展强大的!” 那么国内汽车电子产业的出路在何处? 潘定海博士指出,要实现国内汽车电子产业的突破,首先必须解决芯片、软件和核心零部件技术的突破;其二,在国家层面需要有长远和持续稳定的核心汽车技术发展战略;其三,企业(尤其国企)的管理体制必须改革;其四,企业之间需要形成以整车厂为龙头的协同合作模式,其中,汽车电子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与共享资源尤为重要。 尽管这条“复兴之路”显得困难重重,然而潘定海博士认为对于国内汽车电子企业而言,希望仍存。当然,首先要暂时避开复杂程度高、要求高的电控系统(尤其是与主动安全性有关的系统)主战场,进而主攻其他相对简单的车载和车身电子系统,或者可先以后装市场为主,逐步再过渡到前装市场领域。而像Mobileye的崛起也应该给国内汽车电子企业一些思考:此类通过创新途径进入市场的方式或许也是一种另类的捷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