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国家车用动力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成立大会暨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测试验证分会会员大会在北京召开,期间,还举行了国家车用动力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揭牌仪式,以及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测试验证分会揭牌仪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屠海令,中国工程院院士吴锋,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可与检验检测监督管理司副司长刘先德,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技术创新处处长赵策,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质量担保部主任贺兴,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科技标准处处长仝海威,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董扬等出席会议,来自行业内100多位专家学者及企业人士参加了成立大会。参会嘉宾对于检测中心及分会的成立表示祝贺,期待检测中心和分会在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各方期待检验中心发挥更大作用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既定的方针,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对新能源汽车发展非常重视。刘先德在致辞中说,希望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充分发挥国家质检中心的技术支撑作用,积极承担相关的标准修订和试验验证工作,积极参与质量监督检查、检验检测等相关工作,跟踪监测新能源汽车质量安全状况,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赵策在致辞中提出了殷切的期望,他说,一是要坚持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定位,巩固利用好已经聚集的优势创新资源,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开发,支撑行业的技术升级和产品迭代。二是加快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建立健全测试服务体系,提升自身的技术和产品研发能力,为股东单位、行业相关企业提供研发和设施服务,争取更多的经营性收入和技术创新和持续发展。三是提升工程化和产业化水平。我们要补上从实验室产品到生产线产品之间涉及的工艺、专用材料、专用设备的标准等弱项,打通从样品到产品甚至是商品的链条。四是坚持小核心、大协作的运作模式,发挥好服务行业、服务企业的作用。 吴锋院士是我国动力电池领域权威专家之一,他在致辞中表示,检验中心是专门针对动力电池筹建的国家级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凸显我国动力电池产品质量的高度重视,希望国联研究院在现有能力的基础上,按照国家质量法规的相关要求,依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工作要求,进一步提升工业电池质量监督的能力,通过联合行业的优质资源,发挥测试验收企业和机构的共同力量,在新技术、新方法及新设备方面加大创新和攻关力度,不断推动质量标准的进步,担负起应有的职责,推动产业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 面对大家的殷切期盼,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国联研究院董事长熊柏青表示,国家车用动力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成立,既是对国联研究院建设阶段的总结,也是下一步新发展的起点。十四五期间, 国联研究院将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牢记共同共建、共创共享的国家级创新中心的初心,协同全行业的科技创新资源,加强与各创新平台的开放合作共享,以国家车用动力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为服务载体,通过优势的技术支持和行业服务,助力我国动力电池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流的检测设备及技术 国联研究院党委书记、总经理黄倬介绍了中心的筹备及建设情况。2016年6月,国联研究院启动实验室设备和工程建设,2019年2月,工信部发函推荐筹建动力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2019年6月完成大部分软硬件和管理体系建设。2020年先后提交筹建申请以及筹建认证,2020年12月筹建完成。 检验中心形成覆盖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池关键材料、电池单体、模块、系统及其管理系统全链条的法规检测及研究分析能力。检验中心总建筑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配备检测设备500余台套。 检测试验中心有材料分析实验室,电池实验室,系统功能实验室,可靠性实验室,安全性实验室和计算实验室。材料实验室共有设备200余台套,具备三个专业方向的检测能力——理化分析,表面结构分析,电化学分析。材料实验室拥有发展原位检测、无损检测和在线检测分析技术,具备结构演变、表面组成、过程机理的分析能力,建立了材料与电池构效关系的评价方法和电池失效分析,可以为电池关键材料的正向评测及失效电池逆向解析提供技术服务。 电池实验室配置仪器设备200余台套,分析方向主要有性能检测,耐久性试验,电子过程分析,能够开展动力电池电化学、热化学、热失效等过程特性的研究,发展了热/电化学参数、使用寿命试验方法、热失控检测方法,建立动力电池SOC/SOH、耐久性、安全性的评价方法。 系统功能实验室配备仪器设备80余台套,具备三个专业方向的试验和分析能力——系统电性能检测,密封性试验,BMS功能验证。该CS与动力电池系统功能设计验证为重点,发展机械密封性、绝缘特性、热管理特性和BMS功能特性的试验方法,建立系统功能和安全的评价方法。 可靠性实验室拥有20余台套设备,主要针对环境适应性和机械振动开展检测分析工作,尤其是以极端环境下,动力电池系统可靠性设计验证为重点,重点研究极端环境、多因素耦合,模拟实际使用环境下动力电池系统机械、电学、热学和功能的试验方法,建立动力电池可靠性的评价方法。 安全性试验室针对法规性安全实验、风险评估、安全边界条件开展研究工作,配备了20余台套的检测设备,主要检测设备是冷却液泄漏测试台,PEC高精度充放电仪,据介绍,该设备的精度可以达到万分之三,能够精确测量过充过放的电压和电流,准确获取过充过放的阈值。 计算实验室的专业方向是数据分析、模型建立、软件开发等,已经建立了虚拟研发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发展出动力电池数据分析方法,仿真计算方法,动力电池耐久性和安全性模型,失效分析方法和控制软件。 黄倬说:“自成立以来,检测中心总体覆盖标准77项,承栓项目292项。其中关键材料及其原材料检验标准31项,电池模块、单体及其零部件检验标准27项,电池系统及其管理系统检验标准19项。 在标准制定上,检验中心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牵头1项国家标准制定,参与3项国家标准以及10余项团体标准的制定。 黄倬说:”中心服务的客户超过80家,检测样品数量上万个。今后检测中心将建立高水平的动力电池质量评价技术平台,完善动力电池测试评价标准体系,提升产品质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新检测设备和检测技术研发投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作出贡献。“ ■标准体系不断完善 新能源汽车作为新生事物,标准体系从无到有,不断完善。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芳说:“2001年第1批6个电动汽车标准出台,2020年已形成67项国家标准,26项行业标准。如今中国制定的电动汽车标准不断的被国际标准组织采纳。” 我国制定的动力电池标准体系,包括电性能、寿命、安全性、互换性、回收利用、附件以及其他等几个方面。随着技术发展,标准体系也在不断完善,比如最新颁布的GB38031对前期颁布的标准GB/T 31485-2105、GB/T 31467.3-2015进行了修订完善。 动力电池标准在多项政策中都被引用,比如《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车型目录申报》、《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15年版)》,《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等都引用了动力电池标准。这些标准为政策实施的量化打下了基础。 2019年12月3~5日,世界车辆法规协调论坛(WP29)框架下电动汽车安全(EVS)工作组第19次会议在德国柏林召开,我国牵头了多项标准研究工作。王芳说:“我国的标准与检测方法能够写进国际标准体系中,这是我们与国际组织专家博弈的结果。” 安全是永恒的关注点,王芳的团队统计了2011年2月到2020年8月发生的342起事故,2020年充电事故占比达到29%,有相当高的比例。动力电池安全包括充电安全、机械安全、泡水安全、EMC安全和高电压安全。导致电池出现安全问题的因素有很多,有一个不能忽视,由于一致性问题带来的电芯的充放电能力有差别,就会导致能力差的电芯出现被动过充过放。王芳说:“从表面上看,好像整体个电池组没有出现过充过放的现象,但是,内部的某个电芯存在过充过放的问题也会导致整个电池组出现安全问题。这个短板电芯需要检测出来提高整体的安全性。” 随着国家车用动力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成立,以往在动力电池中还没有被发现的问题将逐步揭开面纱,已经发现的问题也将会认识更加深刻,从而找到更好的防范及解决办法。 |